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古诗全文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
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
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
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翻译译文
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
三苗国在水的尽头、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岁月峥嵘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显得多么苍老。
战乱不已我思归不得,远离放土悠伤满怀抱。
郢都已成了废墟,章华台早就倾倒。
悲风中猿啼多么哀苦,叶落雁飞秋来得太早。
夕阳隐没在赤沙湖,明月映照着东城草。
望断关山河川,妖雾该被清扫。
我仰天长啸,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问你,你可知道?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赏析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尧曾派后羿在洞庭斩杀巴蛇(即修蛇,大蛇)。这条大蛇死后,蛇骨堆积得象臣陵一样,因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巴陵。古代还传说,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诗一开始,诗人就用这些传说作了一个比喻: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在荆州叛乱,就象那大蛇一样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带横行无忌,作恶多瑞。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思归阻丧乱,去国伤怀抱。”这几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处境。是说自己正流落在穷乡僻壤,加上岁暮将届,气候阴寒,时局充满危机。诗人被困居在这里,形容枯槁,憔悴不堪,虽然归心似箭,无奈又为动乱的现实所阻隔,真是有家难投,报国无门。
“郢路方丘墟,意华亦倾倒。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前两句写社会环境:由于当时荆州一带战乱纷扰,破坏惨重。昔日繁华的章华台亦已倒塌。后两句写自然环境,点出时令和节候。时值深秋,秋风萧瑟,猿啸声声,落叶纷纷。鸿雁早已自北而南,飞回南方了。这几句写的都是客观现实和自然景物,但诗人愁苦忧伤的心情却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不能自已,大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
“日隐西亦沙,月明东城草。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吴!”《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载:“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看来诗人“临洞庭”的时间已经不短,太阳已被洞庭湖西的赤沙湖所吞没。一轮明月却从东方冉冉升起,照完了青草湖。
末尾四句,诗人写得尤其沉痛:天色已晚,山河逐渐望不见了。有如烟氛迷雾的“荆州贼乱”理应统统一扫而光!我要高声地问问苍天:我的呼叫声你到底听得见还是听不见?由于时代动乱和个人坎坷的经历,在这首诗里,忧愤不平和感伤的情绪不免流露,但与此同时,也可窥见已是垂暮之年的诗人,仍然密切关注时局,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上层统治集团,他那豪迈不羁的性格和炽烈奔放的感情不减当年。
全诗对“洞庭”的自然景物没有作精细的刻画和描写,只是选择了“荆州贼乱”这一客观事实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强烈的爱憎,达到“言怀”的目的。诗中运用神话传说作比喻,使诗意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和色彩。这首诗除了首尾几句外,也有不少对偶的句子,但都自然而毫无斧凿痕迹,充分显示出诗人功力的深厚。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的深秋,比《秋登巴陵望洞庭》的写作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目睹时局动荡不安,战乱纷扰频仍,自己北归不能,想要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诗人对此感伤不己,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迅速平息战乱的渴望。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地点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83卷第15首。
古诗提要:
诗中前四句巧用比喻手法,讲述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在荆州叛乱,宛如大蛇吞食巨象,横行无忌,作恶多瑞。接着六句讲述诗人目睹时局动荡不安、战乱纷扰频仍,欲要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的悲痛之情。再接着四句诗句描绘客观现实的残酷和自然景物的悲凉,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愁苦忧伤的情愫。最后六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时代动乱、个人经历坎坷而感到忧愤不平。
诗中可窥见诗人已是垂暮之年,鬓虽残,心未死,重在强调爱国壮志之心犹在,仍密切关注社会时局,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上层统治集团,不减当年豪迈不羁、炽烈奔放的性情。
诗题又作《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詹锳及瞿蜕园、朱金城皆认为作“乱”字为是。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秋天。荆州贼乱,指是年八月,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九月,袭破荆州事。李白当时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面对波涛浩荡的洞庭湖,想起战乱频仍的时局,思绪万端,忧从中来。诗先叙巴蛇的神话传说,又写荆襄一带兵戈不息。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而欲归不得,想挽狂澜于既倒,又无力回天的忧郁悲苦心情。诗的最后四句,尤为沉痛。诗人举首问苍天:这一切灾难,何时方休!感情激愤。使人如见形容憔悴的诗人。
诗中人物地名:
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李白《荆州歌》有“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云:“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另有《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与韩荆州书》。
洞庭:洞庭湖,又名云梦泽,在今湖南。李白《远别离》有“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临江王节士歌》有“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有“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有“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有“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叶骚人哀”。《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有“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其二)有“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春”。《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杲流澧州》有“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有“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一)有“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其二)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其四)有“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其五)有“帝子潇湘去不返,空余秋草洞庭间”。《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有“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有“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有“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郢门秋怀》有“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书情赠蔡舍人雄》有“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寄从弟宣州长史昭》有“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送郗昂谪巴中》有“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另有《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秋登巴陵望洞庭》。
三湘: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称三湘。一说今湖南湘乡县所在为下湘,湘潭所在为中湘,湘阴县所在为上湘,合称三湘。泛指湘江流域一带。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有“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有“归鸿度三湘,游子在百越”。《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有“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云:“浮三湘之碧波”。《悲清秋赋》云:“见三湘之潺湲”。
三苗国:古代三苗部族地区。《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张守节《正义》“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其地即今湖南、江西一带。李白《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有“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长干行》(其二)有“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有“巴陵定近远,持赠解人忧”。《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有“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秋登巴陵望洞庭》有“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荆州贼辞临洞庭言怀作》有“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另有《巴陵赠贾舍人》、《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赤沙:指赤沙湖,又称赤湖、赤亭湖,在今湖南华容县西岸。李白《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章华:台名,春秋时楚灵王建,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李白《江上赠窦长史》有“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有“相如章华颠,猛气折秦嬴。”《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