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江上秋怀》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14:51

江上秋怀 古诗全文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李白《江上秋怀》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江上秋怀》译文及注释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李白《江上秋怀》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江上秋怀》简析

《江上秋怀》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

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李白《江上秋怀》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江上秋怀》诗歌赏析

李白《江上秋怀》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江上秋怀》此诗作年不详。诗借秋天肃杀之景象,暗寓环境恶劣,感伤品格高尚如己者难以自保。故萧士赟评云:“此太白伤己之作也。不惟伤己,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二十四)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于秋为烈。自宋玉《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呼号之后,诗文中悲秋之音不绝于耳。尽管李白也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话,但随着心境的改变,他仍然难以摆脱强大的悲秋意识的影响。这首诗,便具体细微地展示了诗人在满目秋色之中的情感活动。

前四句破题,点出处境、时令和诗人心情。它告诉人们:诗人已无意于浪迹天涯的远游,他回到了昔日呆过的山林之中,披散头发,与自然为伴,过上了隐逸生活。至于“谢远游”的原因,诗中虽未明讲,但联系到诗人一生的遭遇来看,是不难明白的。试想,在“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社会里,诗人志大难展,所如不合,饱经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哪还有心思再去为求仕而四处奔波呢?心境如此,秋天又到,但闻满山的寒蝉鸣叫于枯败的桑树之间,充满了悲凉飒衰的气氛,愈发增强了诗人满腹的愁绪。短短四句诗,既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为下文写秋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朔雁”以下六句从不同方面描状寒秋的景色和气象。从北到南,一“”一“”,先借雁和燕的迁徙表明季节的寒冷;“飒飒”、“茫茫”,一“”一“”,更借风沙和浓雾显示自然界的混茫和苍凉;“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不失为淡远的秋景图,然与上四句合看,则淡远之中透露出浓郁的凄寒气息,进一步加重了整个空间的悲凉氛围。

暮色苍茫之中,面对如此景象,本已郁郁寡欢的诗人怎能不“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呢?杜蘅、兰草,屈原以来多用以象征美好事物。如今说“蘅兰方萧瑟”,不仅写自然花草的枯萎,而且隐指诗人理想的破灭。这是双重的压抑和刺激!在这压抑和刺激下,结句“长叹令人愁”的感喟便愈发来得真切而沉重了。

这首诗篇幅不长,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满纸秋气,迎面扑来,令人悲感无极;而诗人的感喟,又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江:指长江流域。李白有《江上吟》、《江上赠窦长史》、《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江上寄巴东故人》、《江上寄元六林宗》、《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江上答崔宣城》、《江上望皖公山》、《江行寄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江上秋怀》等。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