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13:57

古风·凤饥不啄粟 古诗全文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李白《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译文及注释

凤凰饿了,不会吃粟米,只吃竹实;它怎么可能忙着去和鸡群争吃一顿饭?

清晨,它在昆仑山的树梢上歌唱;傍晚,它在在中流砥柱处饮水。

回家的海路何其遥远,它独宿秋夜,顶着霜寒。

它有幸结交了王子晋,和他一同飞在青云端。

感念未报仙人恩,临别依依,它徒然长叹。

注释:

⑴ “凤饥”句:《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汝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曰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竹实)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曰:‘赫!’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赫我耶?”琅玕,传说中的竹实。

⑵刺蹙:劳碌不休。⑶崐丘:即昆仑山。⑷砥柱湍:即砥柱处黄河水。砥柱,山名,又名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中。湍,急流的水。⑸王子晋:周灵王太子,自知死期,人谓仙去。

李白《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赏析

《古风·凤饥不啄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塑造了一个孤高不群的凤的形象,以此喻清贵贤士羞于与龌龊庸俗之徒争名夺利,即便历尽艰辛,终不肯易其节,而与君子为伍,临别有怀恩未报之憾。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首。此诗可能是遭馋谮后的激愤之作,大约作于赐金放还山后的回家路上,表示不与群小争官禄。诗中提到的王子晋有可能暗指元丹丘、玉真公主等人,李白有可能是通过他们得到举荐的,或者是指济南北海天师高如贵,李白是经过他入的道籍。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春,去朝感别之时。作者高自格调,借凤自写。凤以琅玕(美玉)为食,虽饥亦不食粟,是“糟糠养贤才”的正说,喻其高贵。群鸡争食,凤不屑参与,是言不与凡辈为伍。王子晋为古仙人,原是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胡震亨云:“指长安中知己。史称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等八人纵饮,为酒中八仙。琎为让皇帝之子,子晋岂指琎也欤?”(《李诗通》),备参。

李白《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凤饥不啄粟》(古风其四十)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