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放后遇恩不沾》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13:20

放后遇恩不沾 古诗全文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李白《放后遇恩不沾》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放后遇恩不沾》译文及注释

翻译译文:

天上雷鸣电闪,风起云涌,原来是皇上春霖密布,皇恩大开。

东至日本,南到曾经贡献白羽雉鸡的越南都享受到这次皇恩。

可是我却像汉朝的贾谊,流放在南方,已经三年了,还不赦回。

什么时候再把我招入皇宫,问我天下大计,让我能够施展才华呢?

注释:

⑴霈然:雨盛的样子。⑵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⑶长沙:用西汉贾谊典故。贾谊曾被贬长沙三年。⑷宣室:也是用贾谊典。宣室是未央宫的正殿,贾谊遭贬后,汉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

李白《放后遇恩不沾》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放后遇恩不沾》赏析提要及诗中地名

赏析提要:

《放后遇恩不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诗。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冬十月后。据《通鉴》:乾元元年十月甲辰,册太子,大赦天下。“天下见禁囚徒以下罪一切放免。”遇恩不沾者,即指此次大赦,李白又不被赦。

此诗写遭流放后的感受,作者以西汉贾谊流放长沙作比,表现了豁达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全诗语言清新典雅,晓畅自然,表现了李白豁达乐观、百折不饶的精神。

诗之前半以想象升平之情状颂扬朝廷德泽使远人皆蒙恩惠,后半用贾谊遭遇暗喻,写自己流放之孤苦与“遇恩不沾”之失落心绪,并表达愿得君王恩赦重用之情。诗中之“越裳”,古族名,《韩诗外传》:“成王立时,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二句,皆喻指册立太子时万方来朝之盛况。“独弃”四句,檃括贾谊故事以喻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为长沙王右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

诗中地名:

日本:即今日本国。李白《放后遇恩不沾》有“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哭晁卿衡》有“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长沙国:西汉高帝五年(前 202)改长沙郡置,治所在临湘县,即今湖南长沙市。领有县十三。李白《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其二)有“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放后遇恩不沾》有“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于此问贾谊鬼神之事。李白《放后遇恩不沾》有“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唐为东都。李白《洛阳陌》有“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北上行》有“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猛虎行》有“秦人半作楚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扶风豪士歌》有“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赠崔侍御》有“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赠张相镐》(其二)有“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有“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有“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魏郡别苏少府因》有“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有“相思在何许? 杳在洛阳西”。《金陵三首》(其三)有“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代赠远》有“妾本洛阳人,狂夫幽燕客”。《古风》(西上莲花山)有“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有“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有“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放后遇恩不沾》有“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三)有“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君马黄》有“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有“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有“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有“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

李白《放后遇恩不沾》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放后遇恩不沾》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流放途中。李白被唐玄宗冷落后,受永王李璘的邀请,作了幕府。不久,永王“东巡”,不听唐肃宗的命令,擅自进军领地以外的地区,被唐肃宗派兵击败。李白受牵连而坐罪流放(长流,不许归)去夜郎(在今贵州),行至巫山遇赦得还(还有说已经去了夜郎,遇赦才还)。这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

也有人认为李白此诗的系年不应为公元758年(乾元元年),而是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春天。首先,此诗首联中的“云雷”不是“雷雨”,不能说是李白欲求“赦宥”;其次,与李白其它流夜郎诗联系,可知此诗作于流放结束之后。此外,从全诗诗意看,只有在遇赦之后才可能产生受任用的愿望,流放途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奢望。

李白《放后遇恩不沾》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放后遇恩不沾》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