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锦城散花楼 古诗全文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登锦城散花楼【注释】
①锦城:亦称锦里、锦官城。《华阳国志》卷三:“锦工织锦灌其江中则鲜明,灌他江则不好,故命日锦里也。”锦城旧址在今成都百花潭公园一带,其城至东晋、南朝犹存。此处以锦城代成都。散花楼,在成都摩词池上,隋未蜀王杨秀所建,今不存。
②三峡:即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③双流:即今成都市双流县,以夹郭江、流江之间而得名。
登锦城散花楼【题解】
开元八年(720)初游成都时作。本年春正月,宰相苏颈罢为礼部尚书,旋出为益州(即成都)大都督长史,白曾于途中谒见。此次出游成都,一为游历,二为干谒。干谒未成,故有极目散忧之句。
《登锦城散花楼》译文及注释
翻译译文一:
太阳照耀着锦官城楼,朝霞映满散花楼。楼上有金色的窗户和雕花的大门,到处挂着珠箔、银钩的装饰。
登上城楼极目远眺以除去烦恼。傍晚的雨水随着江水流向三峡,春水绕着双流城。如今我在这里登楼观望,就好像在天宫中游览一样。
翻译译文二: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注释:
⑴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⑵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⑶珠箔(bó):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⑷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⑸忧:一作“愁”。⑹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⑺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登锦城散花楼》鉴赏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登锦城散花楼》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游成都时的作品。开元八年(720)春初游成都时作。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此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全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东到长江三峡,南至双流县城,形象鲜明,意境飘逸,诗人以华丽言辞写所见景物,颇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诗以华丽言辞赞美所见景物,并感叹“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均切合青年李白身份。
诗中地名:
双流:县名,《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成都府双流县:“北至府四十里。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寿元年,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郫江、流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为名也。皇都因之。”即今四川双流县。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有“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散花楼: 一名锦亭,锦楼,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区东北隅。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其六)有“北地休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登锦城散花楼》有“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即用作成都的别称。李白《蜀道难》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七)有“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其八)有“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有“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登锦城散花楼》有“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三峡:指长江三峡,古今说法颇纷。或以西峡、巫峡、归峡为三峡;或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或以巫峡、巴峡、明月峡为三峡;或以瞿塘、滟滪、巫山为三峡;或以明月、黄牛、西陵为三峡。王琦认为“盖川河之中,峡谷甚多,然据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一语推之,知古之所称三峡者皆在巴东。”(《李太白全集》卷八)今人以今四川白帝城至湖北南津关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长江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有“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万愤词投魏郎中》有“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有“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有“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有“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有“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登锦城散花楼》有“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峨眉山月歌》有“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按:今人或以此诗三峡非指长江三峡,而指今四川乐山市北岷江上的平羌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姑存一说)《为宋中丞祭九江文》云:“划三峡以中断”。另有《赋得白鹭鹚送宋少府入三峡》、《上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