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古诗全文
学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
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
偶将二公合,复与三山邻。
喜结海上契,自为天外宾。
鸾翮我先铩,龙性君莫驯。
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勿踏荒溪坡,朅来浩然津。
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
世迫且离别,心在期隐沦。
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拼音版:
xué dào sān qiān chūn ,zì yán xī hé rén 。xuān gài wǎn ruò mèng ,yún sōng zhǎng xiàng qīn 。
ǒu jiāng èr gōng hé ,fù yǔ sān shān lín 。xǐ jié hǎi shàng qì ,zì wéi tiān wài bīn 。
luán hé wǒ xiān shā ,lóng xìng jun1 mò xùn 。pǔ sàn bú shàng gǔ ,shí é jiē shī zhēn 。
wù tà huāng xī pō ,qiè lái hào rán jīn 。bì dài hé cí chǔ ,táo yuán kān bì qín 。
shì pò qiě lí bié ,xīn zài qī yǐn lún 。chóu zèng fēi jiǒng jiè ,yǒng yán míng pèi shēn 。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注释翻译
⑴诗题疑有舛错。按唐睿宗子申王,公元720年(开元八年)薨,谥惠庄太子。宋泚必为惠庄太子陵庙丞者也,翼则王补阙之名耳,“惠翼”当作“翼惠”为是。
⑵羲和,一作“羲皇”。《宋书》:陶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⑶《韵会》:“将,与也。”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也。
⑷颜延年诗:“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李善注:“许慎曰:铩,残羽也。”
⑸朴散,谓淳朴之风散失也。
⑹朅(qiè),发语词。
⑺王勣《游北山赋》:“荷衣薜带,藜仗葛巾。”薜带,用屈原语。屈原既为楚所放逐,迁于沅、湘之间,作《九歌》,其《山鬼》一章云“被薛荔兮带女萝”,盖指山鬼而言,此用其意,指屈原以薛荔为带矣。
⑻桃源,在武陵。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⑼班固《幽通赋》:“又申之以炯戒。”颜师古曰:“炯,明也。”
⑽《论语》:“子张书诸绅。”何晏注:“绅,大带也。”邢昺疏:“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毋忽亡也。”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赏析提要及诗中人物地名
赏析提要: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作年不详。此诗题有舛误,当作《酬王补阙翼、惠庄庙宋丞泚赠别》。王翼,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官至周至县令。惠庄庙,睿宗子申王撝,开元八年卒,谥惠庄太子。宋泚,必为惠庄太子庙丞。此诗自叙不得志经历,思想消沉,唯求隐沦以解脱。
诗中人物地名:
王翼:曾任补阙。其它事迹不详。见《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诗。按诗题有舛错,当为《酬王补阙翼惠庄庙丞宋泚赠别》。“惠”、“翼”二字误倒,盖“翼”当为王补阙名,“惠庄庙”即睿宗子申王李㧑之陵庙,李㧑开元八年卒,谥惠庄太子。
宋泚:惠庄太子李陵庙丞。李白《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诗,按诗题“翼惠”二字误倒,当正作《酬王补阙翼惠庄庙宋丞泚赠别》“翼”当为“王补阙”之名;“惠庄”指睿宗子申王李?,开元八年(720)卒,谥惠庄太子;宋泚必为惠庄太子陵庙丞。
庄庙:指惠庄太子陵庙,在长安。李白有《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应正作《酬王补阙翼惠庄庙宋丞泚赠别》。
桃源:即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有“何辞楚桃源,堪避秦世迫”。《拟古》(其十)有“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三山:①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曰方壶、瀛洲、蓬莱。李白《古风》(北溟有巨鱼)有“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怀仙歌》有“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登高丘而望远海》有“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来日大难》有“海凌三山,陆憩五岳”。《横江词》(其六)有“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赠饶阳张司户燧》有“一语已道意,三山期著鞭”。《金门答苏秀才》有“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有“偶将二公合,复与三山邻”。《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有“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有“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大鹏赋》云:“块视三山”。②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西长江滨。因三山并峙,南北相连得名。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有“三山怀谢脁,水淡望长安”。《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云:“箫鼓沸而三山动”。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