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丁都护歌》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10:55

丁都护歌作品原文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丁都护歌》古诗赏析

丁都护歌赏析

【赏析1】

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其创作动力和目的的,所以,诗中感情的深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人们总是说“感情氛围”、“感情色调”,感情是无形的,氛围和色调也是无形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五官去感知。在诗中,氛围和色调一般是通过形象画面来烘托、渲染。读诗时,读者接受了诗中提供的形象画面,同时就感知了诗的氛围和色调,这是一个并列的过程。通过氛围和色调的感知,读者就可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并由此受到感染,产生情绪上的相通和共鸣。所以,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是与作者进行建立感情联系的重要桥梁。

李白的《丁都护歌》是一首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诗。诗人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爱莫能助、无能为力的悲叹。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些形象画面所烘托的氛围和色调的精神化、实质化,读者也只有透过笼罩全诗的浓重悲哀的氛围,才能把握住诗人跳动的感情脉搏,从而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诗的主旨。

此诗多以形象画面代替呆板枯涩的叙述,这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与诗人感情相一致的氛围和色调。

两岸饶商贾”,这里设一对比,我们好像看到纤夫们在饥饿、疲累、痛苦中,背着千斤重的纤绳,艰难地挪移着脚步,而旁边却是商人们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虽然不是直写役夫,却很能衬托他们难以忍受的痛苦,有助于渲染悲哀的氛围和色调。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二句,写劳动的繁重、艰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写盛夏酷暑,加之繁重劳动,竟连水都没喝,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一唱都护歌”,写役夫的悲哀入骨,苦极而悲,悲极而歌。“心摧泪如雨”,是诗人极度同情的表现。而“掩泪悲千古”,更表现了诗人不能救民水火、解人倒悬的悲哀。

从诗人描写的这几幅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深重、压抑、悲哀和凄凉。这就是诗的氛围、诗的色调。透过这沉重的氛围和悲凉的色调,我们感受到诗人李白的同情、怜悯是那么强烈、深沉,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的主旨也不言自明。这就是我们通过感知《丁都护歌》的浓重的诗的氛围和色调所获得的启迪。

氛围是指笼罩某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和情调;色调原指图画上色彩的调子,抒情诗只要描写形象画面,总有它的情调,而叙事诗则更是如此,正如同“特定场合”或“图画”一样。所以,读者在鉴赏活动中,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是欣赏抒情诗的重要途径。

李白《丁都护歌》古诗赏析

【赏析2】

《丁督护》系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据《宋书·乐志》,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为人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办理丧事,丁回来后,徐妻(刘裕长女)向他询问殡殓情况,每问辄叹息一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而制曲,名为“丁督护”。李白此诗借用旧题,另创新意,深刻地描写了拖船纤夫的苦难生活。

首二句交待地点、事件,设置特定环境,让下文纤夫们的苦难生活在这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展开,从而形成贫富间的鲜明对比,同时,“上征”点明是逆水行船,与下文“拖船一何苦”相照应。“吴牛”乃江淮间水牛,“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这里,作者化用典故,恰到好处地点出时令--盛夏季节,突出强调拖船之“”。“”前加“一何”,增强感叹意味,说明苦已至极:由人拉船本是苦事,何况这是逆水而上?更何况这是烈日炎炎的酷暑盛夏?由于是盛夏,久旱不雨,河流变浅,拖船前行便一发吃力,纤夫们必定是大汗淋漓,口干舌焦。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杯解渴的清水,然而,“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急需解渴却无水可饮,忍着干渴还得拖船,则拖船之苦何其极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悲苦的生活加上哀切的音调,则纤夫心境之凄楚可想而知。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宕开一笔,从采石方面着眼,进一步刻划纤夫们濒临绝望的心境。“万人”,极写人数之众,人众则所采盘石必多,石多则势难全运而达于江边,无法达到而又必须达到,这就是纤夫的悲剧命运。对此,谁能不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呢?“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既是作者的沉重叹喟,又是纤夫们的绝望呼喊:看一看吧!如此巨大而众多的石头堆积如山,“千古不绝,则千古尝为民累,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

全诗格调沉重,集叙事、抒情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之中,抽茧剥蕉,层层深入,“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甫)者”(《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