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四作品原文
古风·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陵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古风·其十四赏析
【赏析】
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承国家富庶,遂贪边功,给下层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一役,唐军六万多兵士死亡殆尽,便是明显的一例。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可与老杜《塞上》诸篇伯仲”(严羽语)的现实主义力作。
诗从“胡关饶风沙”写起,一上来就展示了一幅萧索、苍凉的边塞图景。在木落草黄的秋季,诗人登高远望,望的对象是“戎虏”,显见其忧虑之重。下面四句,通过远望所见,集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城而曰“荒”,说明久已无人居住;边邑而无“遗堵”,说明屡经战火,城垣已毁坏净尽。这是一个断绝了生机的世界,所有的,只是空旷的大漠,以及多年堆积起来的累累白骨。
景象如此凄惨,不能不引发诗人的沉重思考。“借问谁陵虐?天骄毒威武。”二句点明胡人的侵陵和杀戮是造成上述惨状的原因;下面六句,转为对现实的揭露。“赫怒”二句,直刺玄宗穷兵黩武、劳师征役的举动;“阳和”二句,进一步揭露这一举动对和平环境的破坏和给人民增加的负担;“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则通过广大兵士的内心痛苦来反衬这一举动的不得人心。这里,诗人以毫无隐晦的词语,难以遏制的激愤,直斥最高统治者,如此胆识,在唐代诗人中确是不多见的。
最后六句,紧承上文,抒发作者的现实感慨。“且悲”二句写征人走后家中田园无人经管而至于荒芜,这是后方的情况;“不见”二句写征人远在塞外所受风霜、转战之苦,这是前方的情况;“李牧”二句写边将无能,征人必将死于胡兵的刀剑之下,这是未来的情况。以上三种情况,作者并未作客观描述,而是从虚处着笔,连用“安得”、“岂知”,造成强烈的反诘语气,使所言之事益发显得真实可信,最后运用一个因果句式,断然作结,既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驱民而至于死地的残暴行为,又深刻地讽刺了统治者用人不当的现象,令人于沉重的气氛中发无穷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