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9:13

蜀道难作品原文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愿,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材,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蜀道难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噫吁喊(xI):惊叹声,蜀方言。宋痒《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日‘噫吁’。

(2)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蚕丛是古蜀国的开国蜀王,擅长养蚕,教民养蚕,是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教民捕鱼,发展蜀国经济。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3)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葒奖往来。

(4)“西当”二句:西边面对太白山是仅有飞鸟可以飞跃的小道,其高超越峨眉山峰顶。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形容路极为艰险。横绝:横越,横跨。

(5)“地崩”二句:《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之后才有极其陡峭的山路和石栈出现在蜀道上。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6)“六龙”句:指置身蜀道上可看到蜀山最高峰。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7)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二句:用黄鹤不得飞过,猿愁攀援来侧面烘托蜀道高不可攀。黄鹤,传说中的仙鹤;或指黄鹊(hu),善于高飞,一飞千里。尚:尚且。得:能。猿躁(na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二句:状写青泥岭的山路崎岖。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盘盘:回曲貌。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shen)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11)膺:胸。

(12)君:入蜀的友人。

(13)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a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境:山势高峻。

(14)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15)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16)凋朱颜:使人变老了。

(17)去:距离。盈:满。

(18)飞湍(tua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愿(hu):水流轰响声。

(19)砯(ping)崖:水撞石之声。转:转动。

(20)“嗟尔”两句: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21)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22)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23)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

(24)吮:吸。

(25)锦城:今四川成都市。

(26)咨嗟:叹息。

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蜀道难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诗,写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李白送友人王入蜀,作诗劝言友人,此去蜀道难行,切勿羁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以免遭遇谗佞小人。全诗二百九十四字,沿用乐府旧题,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用荡气回肠的文字,描摹秦蜀道路上的陡峭艰险,表露了诗人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艰难之叹,同时透露出诗人对盛唐气象后某些社会隐忧的忧虑与关切。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赏析1】

这首送别诗,写得荡气回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令人读之欲罢不能。据说当时在朝中任要职的名士贺知章读了《蜀道难》,直呼李白为“谪仙人”。

全诗共三章,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核心句,串起全文。

这句点题诗句,直抒胸臆,高声慨叹蜀道之难,像交响乐的主旋律在全诗三章中依次出现,激荡人心,有层递强化、一唱三叹之妙。宋人欧阳修也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

第一章紧扣“蜀道难”的题旨,将历史传说与生动描掌融为一体,将蜀道之难写得神奇之至。

诗人开篇一声惊呼“嘀吁曦”,先声夺人,情感强烈,“危乎高哉”的蜀道突现眼前,有令人仰视而瞠目之观感。这样强烈的抒情,为全诗奠定了雄奇奔放的基调。接下来诗人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如何竟比上青天还难呢?此言绝非诗人妄言,有历史传说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很久很久以前,蜀道与秦地无路可通,大约四万八千年前,古蜀国的开国蜀王蚕丛和后来的蜀王鱼凫,为了迁移蜀地,带领部族在蜀地发展经济,不知经历了多少不可言说的艰难困苦,才有了最初的蜀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由秦入蜀,太白山首当其冲,人不得过,唯有鸟迹留痕,西对太白山的蜀道高高在上,其势高过峨眉山峰顶。“鸟道”的夸饰之词,传神的写出蜀道隐于幽吵深林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秦惠王以美色诱使蜀王派出五丁开山辟道,终而以五丁美女俱埋山石之下为代价而有了通往秦地的蜀道,这样传奇的传说故事,以夸张之词写出了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也给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蒙上了神秘奇幻的色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柔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八句极写山势的高危。一二句以山之高、水之险,写行路之难。山之高羲和为证,当日御日,驾六龙至此面而面临于虞渊,于是回驾,高标接天的蜀道让日神也遇之却步,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急流,令人望而生畏。诗人将神话的夸张与生动的描写相融汇,山高水险,互相映衬,富有视觉冲击力。这样诗人仍意犹未尽,三四句又借善于高飞的黄鹤与长于攀援的猿揉也不得攀越蜀道来反衬“蜀道之难”,以虚写实,强化其难。五六句直接描写青泥岭的回环屈曲,山势峻危,百步之内九曲回肠,虽然不免夸张之词,但有了前面山高的铺垫,此处再写人行其上曲折盘桓的艰难,便是水到渠成了。七八句摹写行于蜀道的人的神态如在目前,行人手抚星辰、顿觉与天相接不禁呼吸紧张,以手抚胸唯余长叹,寥寥数语,写出行人的惶悚惊惧,直接呼应题目“蜀道难”。

写至此处,蜀道之难已至绝处,似乎难以逢生,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峰岩不可拳”引出行旅之愁。第二章,诗人紧扣“蜀道险”的题旨,通过营造林木荒寂、杜鹃悲啼的行旅环境,通过享写沿途的绝壁之险,凸显行路之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林木荒寂,杜鹃悲啼,行路之人闻之色变,孤身行路的空寂与苍凉的夜月结伴而行,愈觉凄凉!还未从荒寂的夜色中走出,就遇到了更为奇险的声色世界,“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愿,砯崖转石万壑雷。”山高接天,枯松突兀,急流飞奔,水石相撞,山谷轰鸣,其声有如雷鸣,其险也如此,步步惊险,令人目不暇接,又惊心动魄了。写蜀道之高,俗语道“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可是诗人却道“去天不盈尺”,这种超前夸张令观者似有临峰窒息的感受;写蜀道之险,“万壑雷”声震千山万壑,夸张其势,令人心惊的同时似乎亲眼目睹千沟万壑里山石轰鸣的场面。在迤通千里的蜀道之上,铺天盖地的惊险接踵而至啊,诗人不禁要问友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你为何要踏上这动人心魄的蜀道啊!这一章,以问起笔,又以问结束,中间以排山倒海地铺写蜀道之险运文,用对友人的关切担忧侧面表现蜀道之难,前后呼应,结构浑然一体,在第一章写蜀道之高的基础上,再进一层,写蜀道之险,深化诗题。

第一章写蜀道之高,第二章写蜀道之险,第三章落笔蜀中要塞--剑阁,写剑阁之险恶。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历来是蜀中要道,长达三十里的栈道,连接如剑之山峰,故得名。据此险地,易守难攻,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他。“所守或匪亲”源出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之句,暗示诗人的警劝之意,希望当朝统治者警惕蜀中“豺狼”与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洞见了太平盛世背后隐匿的重重危机,并以取譬设喻的方法委婉讽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故而诗人婉言劝慰友人早日去蜀还家。结末诗人再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最终以友人“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形象收束全诗。

这首荡气回肠的乐府古诗,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变化莫测的笔法,神奇魔幻的神话传说,天马行空的想象,恣意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描摹,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高峻、艰险、奇恶之象,创造出雄奇阔大的艺术境界,寄寓了诗人强烈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李白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赏析2】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原为短调,李白《蜀道难》衍为长篇,将体制、内容发展到极致,在唐代曾轰动当时诗坛。孟棨《本事诗》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是称誉光赫。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可见,《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全诗第一部分,从“ 噫吁嚱 ”至“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避实就虚,凌空起势,连用三个表示惊愕的口语感叹词,叠用两个同义词,惊呼蜀道的高危险奇,在强烈感情支配下,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夸张的比喻,作为全诗的主旋律,为整个诗奠定雄放的基调。接着诗人宕开一笔,借神话传说,追叙秦蜀开辟道路的艰难。诗中充满了神秘离奇的色彩,似乎蜀道是神话传说的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共同开辟的。

从“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至“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为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由秦入蜀道路之难。先从总体上描绘山高水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高一险。神话中六龙驾着的太阳车至此,也只得退回,这是何等惊人的想象和夸张,但用在这里形容山之高,却非常形象而得当。接着又以由秦入蜀途中最曲折、最高险的青泥岭作为特写,抓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两个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百步九折、手摸星辰,以至山高缺氧、呼吸困难的奇幻境界,仿佛亲眼目睹了行人抚膺长叹的神情。至此蜀道之难行似乎已写到极处,忽然间笔锋一转,对友人发出了“ 问君西游何时还 ”的询问,提出了“ 畏途巉岩不可攀 ”的警告,引出旅愁,将诗情带入一个古木荒凉、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的氛围中。此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主旋律再起,加深了咏叹的效果。“ 连峰去天不盈尺 ”四句,具体描写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流瀑布、砅崖转石、万壑雷鸣的奇景,以峭峰飞瀑生发,极言蜀道的险恶和惊心动魄,字句工整,音节铿锵顿挫。至此,诗人的感情又推向高潮,不由得又一次发问:“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与本节开头的“ 问君西游何时还 ”,遥相呼应。

从“ 剑阁峥嵘而崔嵬“ 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朝避猛虎 ”四句,以自然界之险象暗指社会现实之险象,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患之思,又一次明确警告友人:“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接着诗人第三次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长叹,与开头、中间呼应,一唱三叹,有回肠荡气之感。结句“ 侧身西望长咨嗟“ ,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收得住,有无限遥情 ”(《唐宋诗醇》)。

此诗采用七言为主的长短错落的歌行体裁,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忽而三言、四言,忽而五言、七言、乃至九言、十一言,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继承了《楚辞》、古乐府的传统,并有创新。诗中激荡着浪漫主义情怀,善于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之中融进了诗人的个性气质,喷礴着一股奇气。所以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赞赏此诗“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

此诗作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代的胡震亨《李诗通》和顾炎武《日知录》均以为“ 自为蜀咏 ”,“ 别无寓意 ”。但事实上此诗确有寓意,但疑非“ 刺严武 ”说、“ 刺章仇兼琼 ”说、“ 讽玄宗幸蜀 ”说、“ 讽友人早还家 ”说,等等。从此诗在敦煌唐写本唐诗选残卷里题作《古蜀道难》,可知李白本为规模古调而作,内容上沿用古调作意。六朝时代的阴铿《蜀道难》诗云:“ 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李白此诗借写蜀道艰险寄寓着功名难求的意思。中唐诗人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诗中说:“ 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蜀道安觉危 ”说明了李白此诗作意在唐认为是由于追求功名无成而归的作品,结合孟棨《本事诗》等的记载,可知此诗当是李白声名未振的开元年间初入长安求仕坎坷时所作,寄寓着功名难求的感慨!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