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峰作品原文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释】
(1)太白峰:即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山峰极高,常有积雪,南与武功山相连。
(2)穷:尽。这里是到山顶的意思。
(3)太白:指太白金星。这里喻指负责天宫外交的仙人。
(4)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这里指天宫之门。关本义为门问,开天关就是打开天上的宫门。
(5)泠(ling)风:轻妙的微风。
(6)武功:武功山,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古谚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意为非常高。
登太白峰题解赏析
【题解】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白,闻诏喜出望外,踌躇满志,以为终于可以实现他“宴区大定”“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了。可是风光未久,李白就发现所调供奉翰林,就是做个以文学词章而备顾问的侍从,与他的政治抱负相距千里,李白为此苦闷不已。这首《登太白峰》借助上达天宇的瑰奇想象,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颇富浪漫主义特色。
【赏析】
“西上太白峰,夕阳夯登攀。”
诗的开头两句,起势奇突:我从西边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落晖遍山,我才登抵峰顶。句中置一“穷”字,含义颇丰,既委婉表现诗人不畏山陡、竭力登峰的精神状态,亦从侧面描写太白山山高峰峻的形貌。太白峰,历来以山高峰秀、常年积雪而闻名,有道是:“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峰高如此,更激发了诗人“穷登攀”的豪情,豪情与峻峰就此融汇,此情此景,登临峰顶时,情怀满满。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登顶太白后,诗人无暇俯瞰凡界,因为天言的外交大使太白金星,对诗人一见如故,与他倾诉衷情,并且恭敬地为他打开天言的大门。天界的神仙太白金星向凡间来客主动示好,诗人塑造这样富有亲和力的神仙形象,是否暗示着诗人在现实中所遇之人的难以超同。更为巧妙的是,对太白峰的高峻雄伟诗人不着一字去写,却借助于自己与神仙在天界亲密交谈的奇特细节出之,以虚写实,实在是匠心别具的一笔。
“原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太白金星为诗人将天宫大门洞开,诗人就要去仙界邀游一番了。
诗人将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做这番畅游呢?他说:我愿驾乘一阵小风,轻然前行,不疾不徐,在天界的云雾之间出入,慢赏沿途景致。不乘孙悟空的筋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只愿乘着习习清风,飘然前行,自由穿行于浓云重雾之间。在天界开阔的境界里,轻快自在,自由飞升,不由让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御风而行,冷然善也”的例子,自然生出羽化升仙的出世之思。现世的生活太紧迫,不妨在想象的仙界“冷然善也”,诗人在想象中的轻快自由恰恰是逼仄无奈的现世生活的反照。想象越瑰奇,现世越通迫。
诗人逸兴递飞,御风而行,抬手捧月,似乎一轮圆月触手可及,冷然前行,飞越重峦叠峰,似乎没有一座山峦可以挡住诗人飞升的步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摘星也罢,近月也罢,诗人在许多诗歌中表达了这种摘星追月之想,幻想飞离尘世,摆脱俗气,飞跃阻碍,追求自由,希望抵达一个光明理想的世界。
这四句诗,以瑰伟奇特的想象驱遗诗人的行止,构思出奇制胜,极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成为全诗的高潮所在。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太白之巅,诗人幻想乘风飞升,抵达心中一方理想的世界,然而不经意的回首之间,望见武功山,心中陡然升起一丝着恋:此去武功山,何时才能再返此山呢?原来仙人之念只是一时一地之想,“谪仙人”原是诗人的本色,留恋凡间,渴望在凡间有所作为的念头耿耿在怀。踌躇满志入长安的诗人,出入翰林中,却遭“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的不幸。郁郁之余,登峰而幻想远离人世,可是终究放不下“原为辅弼”的抱负,临飞之际,叹言“何时复更还?”欲去还留,纠结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所谓“谪仙人”的形象也。
在这首诗中,李白驰骋想象,时而与神仙比肩,时而御风浮云,时而飞升近月,时而目回武功,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天外世界,将自己割舍不掉的现实世界浓缩在一座武功山上。诗歌意境雄奇开阔,诗歌结构大开大合,全诗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正如晚唐皮日休所言:“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来甜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