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1)天山:中亚东部地区(主要在中国新疆)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
(2)折柳: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多做伤春悲离之辞。
(3)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塞下曲六首·其一题解赏析
【题解】
《塞下曲六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新乐府题目而写,以汉武帝平定匈奴的史实为主体内容,或歌颂战士的金戈铁马、奋勇战斗,或表现闺中柔情,内容丰富,风格豪逸,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塞下曲六首》(其一),描写塞下天寒地冻的冬日之景,表现战士晓战宵眠、艰苦作战、奋勇杀敌的精神。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赏析
《塞下曲》(其一),是一首五言律诗,然而诗人却不拘律格,因意而韵,自成一格。
首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首句呼应诗歌题目,塞下五月,天山积雪覆盖,次句好似白话,冰雪世界何来花开?然而细一思量,原来诗人借此暗中与内地之最形成鲜明对比。五月的内地正是仲夏季节,正是百花争艳的季节,譬如农历五月也称“榴月”,得名于五月石榴花盛极,韩愈诗有“五月榴花照眼”之句。但是李白笔下的塞下之景,与内地夏花之绚烂迥乎不同,只有孤寒遍山,积雪皑皓,连雪花也不见有飘舞的踪影。上句的“天山雪”与下句的“只有寒”合力描写边地极寒的环境。首联从“五月”起笔写边地苦寒,别具匠心,仲夏五月,天山尚且苦寒不堪,追论春秋冬三季?这样看似无意的时间交代,实则暗含对比衬托之意,足见李白自然用字背后的不凡功力。
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紧承首联的写景,从听觉角度入笔,再写边地无春唯余苦与寒的景象。李白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其中“闻折柳”与此诗中的“闻折柳”,同指笛曲《折杨柳》;边地战士闻听此曲,就像当年李白在洛城闻笛一样,心中泛起深重的思乡之情。边地极寒,边境苍凉,无柳可折,无春花可看,一曲笛音,就生生将故乡的春色与离人带回了成边战士的心中。这一联写边地战士饱受乡思之苦的折磨,诗人却以遍地的悲声、无色世界间接呈现,笔法灵活。
这两联突破了律诗首联起,颔联承的笔法,两联合力起势,用力极大,渲染边地苦寒的环境,为下文人物的出场蓄足了势。而颔联突破对仗拘圈,以气驱文,文显豪纵,颇有李诗放逸之风。
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承前两联的起势,让人物出场。金鼓,原指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锌、镯、镑、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轰鼓、薯鼓、晋鼓。古代行军金鼓用以和军旅,即整齐步伐,节止进退。“金鼓”既鸣,即意味着“晓战”即刻打响,到了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随时待命应战,这样的流水对以上下连贯的语意,写出战斗频仍中的令行禁止、军纪严明,也写出战事紧急中战士无暇休战的紧张气氛。前两联渲染苦寒不堪的边地环境,这一联描写这样紧张的战斗氛围,诗歌进入苍凉悲壮的意境,不知结句诗人会以怎样的情绪结篇?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两句急作转合,写边地虽然苦寒无边,但是成边战士,却誓杀敌虏,为国立功。《汉书傅介子传》载,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宰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李白借用傅介子之事,表现边疆战士积极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愿”字摹写战士投身报国的热切之情,“直”字写战士斩杀敌虏、立志卫国的英勇形象,结句慷慨言志,振起全篇,实为画龙点睛之笔,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未清初王夫之评价这首诗说“总为未二语作前六句”。这句评语最能道出这五言律诗构思布局的独到之处:全诗的尾联用语斩截,意气慷慨,雄奇有力,与前三联所营造的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反差,战士生活作战的环境越艰苦,战士杀敌报国的热情愈显高涨,卫国赴敌的勇气愈显巨大。因此,这首诗将苍凉悲壮之景与雄奇高昂之志,妙然融合,意境旷远,诗意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