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行作品原文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鞠取。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释】
(1)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2)烛龙: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寒门:古代传说中北方极寒冷的地方。此处喻指思妇极为苦寒的家。
(3)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意为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现在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吼?这是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时局动荡,民众生活于一片黑暗之下。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4)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5)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6)行人:古时或指出征的人。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边战的前线。良:实在。
(7)牌取(bingcha):当作精取。虎文鞠钗: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8)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凄的心绪。裁:消除,减除一部分。
北风行题解赏析
【题解】
李白的这首《北风行》,是古乐府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时年李白五十三岁,在幽州一带游历。全诗以思妇睹物思人为主线,勾勒思念行人的思妇形象,写思妇之情。诗人的抒倩时空,交错出现,诗歌首尾写思妇居苦寒之家,因思念行人而憔悴,因睹旧物思离人而悲愤,中间写忆当初行人慷慨赴国难的义举,插叙别离匆忙,遗留一双白羽箭,为下文思妇空睹旧物恨难裁的抒情充分蓄势。
诗歌借思妇闺怨这个命题,揭露安禄山挑起战祸的罪恶之举。
【赏析】
李白的近一百五十首古乐府诗,“擅奇古今”(胡应麟《诗鼓》),各有风格。这首《北风行》承袭旧题“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命意,又大胆创新,加强抒情力度的同时,深化诗歌主旨,扩大了乐府旧题伤别离的抒情空间,加入诗人的时事之忧,表达了诗人对思妇的同情,对战祸的批判。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这首古风以比兴的艺术手法开篇,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寒门之地的烛龙,双眼圆睁还能给世界一个光耀的白昼。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传说中的神龙,栖身极北的寒地犹能睁眼为昼,带给人光明的憧憬,借助怪诞虚妄的神话传说来起兴,这是虚写的一笔,为的是反衬出思妇所居之地的环境。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极地而能昼,以之作比,思妇更加不得其解,我所居之地,距极北之地尚远,为何不见日月的踪迹,终日之间怒号的北风充溢天地之间?其中“天上来”一词写北风凛冽劲吹,气象极大,令人称叹。开篇这四句诗,以巨大逻辑落差体现北地幽州一带社会氛围的阴暗沉郁,起势有力,富有冲击力。
幽州之地,不惟北风怒号,更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撼人景观。五、六句诗写最意境壮阔,气象雄浑,雪花之大堪比草席,这固是夸张之词,然而绝不影响读者感受燕山雪花铺天盖地的强烈视觉冲击,而燕山雪席与前两句的“北风号怒”互相照应,互为衬托,强化了燕地幽州的极寒、严冬的淫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燕山雪花的描写,包举天地、想象超前,不负千古名句之誉。“轩辕台”位于平谷城东北七公里的渔子山上,渔子山上有大冢,世传为轩辕黄帝陵,俗称轩辕台,这两句诗点以“燕山”和“轩辕台”两个具体的地名,点明思妇所居之地正是苦寒无边的幽燕之地。
七、八句诗中,“幽州思妇”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正式出场,
“停歌罢笑”无可歌无可笑,“双蛾摧”紧壁双眉。九、十句诗则将笔触伸至思妇痛苦的回忆中,无心歌笑、愁眉紧锁,只因为昔日行人远征去后,思妇时常“倚门望行人”的情形历历在目,昔日“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每每为远在北方前线沐苦浴寒的行人忧心忡忡的记忆就在脑际。行人成守之地定比幽州更为苦寒,所以思妇的忧虑更加深重。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牌钗。”
十一、十二句诗写昔日良人勇赴国难的情形。“提剑救边”的形象固是义勇,然而思妇此际无暇再思良人的侠肝义胆,面对良人匆速离家留下的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思妇不由心生思愁,所谓睹物思人是也。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看似无心的一笔,写良人“提剑救边”慷慨从容的大丈夫形象,实则是为后文写良人杀身报国之举张本。良人一别,思妇每每睹物思人,借“鞠毂”倾诉对良人的牵挂之情,而接下来十三、十四句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白羽箭上结网蒙尘,诗人移情于物,让无语的箭代替自己控诉北方战祸的持久与残酷。
蒙尘的不惟有行人的箭羽,更有思妇不堪其痛的心,而今“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是人非事事休,“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此物最思痛,不忍目视之,思妇狠心一炬,焚之成灰,希望借此斩断这痛苦的回忆之源。生离死别之痛、忧思悬想之苦在思妇一炬焚之的决绝中找到了最无奈的归宿。
斩断了痛苦之思的源头,这首古风似乎也应该水到渠成的结束了,可是,结尾两句,思妇情绪陡然振起,一腔悲愤如火山爆发,瞬间喷薄而出:“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黄河捧土”典出《后汉书·朱浮传》:“东汉初,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负责讨定北边。渔阳太守抗命,朱浮写信给他说: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后人多以“捧土”喻不自量力,或反用其意。李白此句反用典故之意,倾尽全力,纵是黄河边孟津渡口也可以用土堵塞,可是思妇我的锥心之恨在这北风凄凉的严冬之季丝毫也难以消减。结句思妇以高声慨叹表达了她出离愤怒的情绪,“北方雨雪”更是以它漫天飘舞、无休无止的形象,将思妇的愁思渲染得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以自然形象言说思妇之情,景耶,情耶?直抵人心,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