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哭晁卿衡》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8:40

哭晁卿衡作品原文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注释】

(1)晃卿衡:即晃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伸麻吕(又作安陪伸麻吕)。卿:古代朋友之间的爱称。帝都:帝王之都,此处指唐朝京城长安。

(2)蓬壶: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壶、瀛壶等仙山。这里借指晃衡在东海中航行。

(3)明月:此处比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以月明珠来比喻晃衡。沉碧海:指溺死海中。

(4)苍梧:云台山,在现在的连云港境内。

李白《哭晁卿衡》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哭晁卿衡题解赏析

【题解】

晃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遗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后改姓名为晃衡。敏而好学的晃衡,精通汉语、善于吟诗,学成之后备受皇帝器重,留在唐朝廷内做言,并与进宫为言的诗人李白、王维等诗酒唱和,结下深厚交谊。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冬,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遣唐使团回国的途中,在琉球附近遇风暴后音信全无,传言其已遇难。当时离开长安已有十年之久的李白闻讯大为悲痛,当即写下这首诗,悼念旧友。其实,晃衡之死是个误传,据史载,晃衡在这次海难中幸运地被渔民救起并生还。后来几经辗转于天宝十四载(755)再回长安,朝中上下为之狂喜。回朝后的晃衡继续出仕,历经三朝皇帝,大历五年卒于京城长安。

【赏析】

身为日本遣唐使者,晃衡学成之后长期留居中国,出任朝官,因才高品洁而与李白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晃衡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回国,临行前,早已离开京城皇宫多年的李白专程赶回长安送别友人。正是二人这份惺惺相惜的深厚交谊,才使得李白在闻知友人“噩耗”之后,悲不自禁,将满腔不舍与追念,诉诸天地之间,让白云苍海也不胜其愁、不堪其痛。全诗虽为七言短章,却情感激切,动人心魄。

诗题中以“”字毫无掩饰地宣泄诗人痛失好友的大恸大悲之情。全诗贯穿着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恸之音。“”字,或用作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诗人以“卿衡”来称呼好友,暗含诗人对晃衡的钦敬之心。

日本晃卿辞帝都”,诗歌起句直陈其事,隐括日本人晃衡作为唐朝使者奉命回国之前辞别唐京都长安的历史事实。晃衡回国临行前,玄宗设宴钱别,并亲自赋诗送别,众好友也多以诗赠别,晃衡也多有诗歌相和酬友。“帝都”即指长安,诗人故言“帝都”,意在曲笔表现晃衡唐朝使者的身份,同时暗写晃衡和大唐的亲密关系。而“辞帝都”的细节里,自然隐含了诗人亲自送别好友的珍贵画面。闻听好友死讯之后,这个“辞帝都”的画面从此将成为诗人心中铭刻终生的画面。“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写景:渺茫辽阔的东海之上,一片征帆渐行渐远,似乎就要没入东海时隐时现的三座仙山中去了。“征帆”,即远行的船。航程遥遥,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好友的一片孤舟愈发显得渺小,用“一片”形容友人独行的舟船,颇有一剑封喉之效果,孤舟仿若水上浮萍,飘荡无依。“绕蓬壶”的想象,以诗意化的表达为下文晃衡的遇难埋下伏笔,实为匠心之笔。

诗歌的一、二句,诗人哭诉当日与晃卿衡的惜别之情,抒情深婉,悲痛之思低回压抑,基调沉痛。

诗歌的后两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人不再压抑心中的大悲大恸,而是将一腔悲情悉数倾泻而出:晃衡之亡就像那皓月坠海,天地顿时失色,海上白云遁去乌云压顶,就连苍梧台也瞬间愁云惨淡。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将德高品洁、才学高超的晃衡比作天上的一轮皓月,将衡的遇难比作皓月坠海,与第二句诗中“绕蓬壶”的伏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劫难的惋惜与不舍。诗歌的意境悲凄婉丽,诗歌的情感深挚动人。诗歌的三、四句,诗人之哭“晃卿衡”,一改之前的低回压抑之调,忽然以高亢悲慨之音代之,尺幅短章,翻变迅疾,将诗人的悲恸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恰是李白不拘一格的诗风所在。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