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8:39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作品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缘:因、因为。个:这样。

(2)秋霜:形容发白如霜。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秋浦歌》(其十五),以“”为命题,用极富浪漫主义特色的夸张手法,将诗人的满腹愁意比作长达三千丈的白发,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离京已逾十年的诗人,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寻仙访道的漫游生活让他备尝漂沦生活的孤独寂寞,兼之功业未酬的缺憾,更是让诗人感到前路的渺茫与无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头上的白发啊长通三千丈,只因为心里的愁哇,像这白发一般的长。诗人起笔夸张至极,说自己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余丈,读者读此描写,心中自然会生出千般万般的疑惑--何人能有丈许白发,追论三千丈白发?可是,善于在尺幅之间以大开大合之笔生出莫测的变幻之妙的诗人,用直抵人心的慨然长叹来诠释自己缘何会有三千丈白发:只因为心中的愁怨郁积得太久太多,愁白了满头的乌发,极具夸张的三千丈的白发触目惊心,有形可据的白发代言了无形的万斛清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极富感染力。故而三千丈白发虽不合理,却因三千丈愁而变得合情了。辛弃疾《善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曰:“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辛词也用白发和愁情相关联来摹写心中的愁怨,“”字最能泄露词人正值壮年却壮志未酬、功业未建的惆怅;然而李诗较之其后才有的辛词,多了“三千丈”的夸张,便多了常人难以承载的更深重的愁怨,多了“似个长”的怅然叹惋,便多了数年难驱的更深长的叹息。历来诗家写愁,用取警手法者,多有创意,譬如李煜以春草喻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清照以船载喻愁“只恐双溪炸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李顽以海水喻愁“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等。这些化无形为有形的抒情笔法,带给读者视觉上不同程度的冲击力,各具其妙。不能说李白的诗句是最好的,但却不妨说是最个性的,因为春草、胖猛舟、东海水,都是实有其物的,而李白的“三千丈白发”以虚构的意象,带给读者出乎意料的视觉感受,富有想象力,别具个性。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对镜自照,忽然发现,自己满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何时起,也不知是在何地,竟变成满头银霜了。年过半百的诗人揽镜自照的细节,让人倍生同情之心。秋霜不仅色白,而且语含深秋之意,自然附带了秋殇之味,这里借以指诗人满头白发,形神兼俱。“不知”“何处”之问,对诗人而言,当是明知故问的激愤之词,如此愁容外现,得之于年通知天命之年之时,仍然布衣一介,卿相之梦愈走愈远,昔年“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令宴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志,被

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历史陈迹戏谑成笑谈,被“同济谤毁、赐金放还”、十年漫游的无情现实,挫去了恢弘之气,徒留下面对镜中的衰老之象平生慨叹与不平的憔悴之人了。“”字之用,是诗人的刻意一笔,得字通常意为得到,谁人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用“得到”一词呢?可见诗人,对同停排挤、皇上看轻、才而被弃的冷酷现实迫使自己一年年添“秋霜”的坎坷经历是刻骨铭心的。这满头的白发啊,正是放言“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视极高的诗人,大半生蹉跑岁月、坎坷磨砺的见证,睹镜自视,岂能不伤感?故而这三千丈的白发,成为心怀“千古愁”的李白怎么也剪不断的愁侣,伴随李白走过余生,又跨越时空,成为后世被愁怨所困之人最钟爱的意象。

这首抒情短章,仅区区二十字,却有大开大合之笔势,诗人将郁积心中、随时等待喷薄的愁怨,比作三千丈白发,以极其夸张的视觉描写触动读者的审美,有如突兀壁立之山,怵人耳目,颇有悲壮之美,而结尾则以满头秋霜的比喻淡笔勾勒诗人被岁月催老的憔悴形象。首尾以奔放的激情与缓释的哀叹形成强烈的情感跌宕,然而却殊途同归,最终一致指向极深刻的悲凉况味。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