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8:38

赠汪伦作品原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i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附近贾村的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云,汪伦为村人,常酝美酒以待白。

(2)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不及:不如。

李白《赠汪伦》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赠汪伦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诗或为汪伦闲居桃花潭,李白流寓宣城期间造访汪伦后所作,时间最晚截止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这首赠别诗表现了李白与友人汪伦可与潭水比深的友谊。因为夸张、比喻、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这首诗具有了让人回味不已的韵味,成为古典赠别诗中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

【赏析】

李白流寓宣城时,正是安禄山兴兵造反之际,诗人满腹的家国之忧都被诗人用酒意浇灌在宣城大小的酒肆之中。泾县山村的隐士汪伦,无心仕途,乐于田园农桑之事,善酿美酒,好吟诗句,对诗仙李白仰慕有加已久,只是一直无缘相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种种迹象表明,李白与汪伦之交,大有惺惺惜惺惺的况味,趣味相投,为莫逆之交。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前两句写友人汪伦用歌声表达送别李白的深挚情感。

第一句诗,起势平常,诗人自诉已经离岸登舟,将要出发离开桃花潭了;第二句诗,则写舟中的诗人耳边忽然传来友人汪伦踏地为节拍、一路走来一路唱来的歌声。“忽闻”二字颇有意蕴:汪李二人是莫逆之交,临别之际汪伦赠李白马八匹、官锦十匹。李白欲行之际,二人自然有惜别之情,可是“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歌声于李白而言,是意外,更是感动,之前钱别时的痛饮与无言,掩饰了多少不忍离别的心曲,李白已经蹑足舟中,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岸上送别李白的汪伦之前压抑着的别情喷薄而出,化为歌声。汪伦的歌儿唱着怎样的词儿,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李白听来,一定是最美的心曲。

李白从汪伦的歌声中,一定听到了最动人的惜别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后两句写诗人盛赞汪伦对自己的深挚情感。

桃花潭潭水澄碧,环山仓峦叠翠,悦人耳目。桃花潭见证了汪伦李白之间的深笃情感,因为汪伦每日用桃花潭底水亲酿出的美酒款待李白,因为桃花潭水常常听闻汪李诗文相和造就的佳妙文辞。诗人即景取譬,盛赞“桃花潭水”深达千尺,澄碧如玉,一潭之水“深千尺”,已是惊人之语,第四句却用“不及”两个字将笔锋一转,以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真心送别我的深情。无色无形的友谊被诗人借用一潭碧水形容,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色为有色,汪李之间的友谊似乎可触可感甚至可视,空灵而又余味无穷。这样的取譬,朴素自然,这样的对比,清新脱俗,与二人之间纯粹的无功利目的的知音式友谊的气质暗中契合,形成全诗内在的情感脉络。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凭借简约的叙事,夸张的抒情,率性的遣词,将原本稀松常见的送别场面,写得画面丰富、情感丰赡。首句写离别之人,次句写送行之人,二者互相着恋惜别的深情,层递表达出来;第三句离人用夸张之词作即景描写,第四句紧承上一句作大转折,以引出全诗的最高潮部分。古人尊称他人,多以他人字号或“”“”“”等字相称,然而此诗之中李白弃用这些字眼儿,用直呼其名的方式称呼友人,甚至自己,读者从中或可读出汪李之间无需矫饰、率性而为的交谊。全诗读来清新自然,朴素脱俗,一千多年来,成为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