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作品原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译文
【注释】
①静夜思:一作《夜思》。
②疑:好像。
【译文1】
床前洒下一片银白色的月光,我怀疑是地下结了一层秋霜。抬头凝望碧空中的明月,低头思念遥远的故乡。
【译文2】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莫非是地上铺了浓霜。抬起头仰望天上明月,低下头深深思念故乡。
【译文3】
床前洒下一片银白色的月光,我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秋霜,抬头凝望碧空中的明月,低头思念那遥远的故乡。
静夜思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小诗用简单平实的叙述来抒发远客的思乡之情,虽然没有新颖神奇的想象、华美艳丽的辞藻,但却情真意切,耐人回味,成为传诵千载的佳作。
客居他乡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一切都还好说,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会不可抑制地泛起阵阵思乡之情,尤其是在月白如霜的秋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清秋的夜晚,月白霜清。此处用霜色来形容月光,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写法。“疑是地上霜”不是摹拟形象的状物之辞,而是叙述之辞,是诗人在秋夜这种特殊环境里产生的一刹那错觉。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产生呢?可以想见,这四句诗展现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深夜无法入眠、小梦乍回的情景。此刻,庭院是空寂的,从窗外透进的月光射到床前,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层秋夜寒意。诗人睡眼惺忪地望去,在恍惚中,好像看见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浓霜;再稍稍定神细瞧,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而是皎洁的月光。月光引领着他又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挂于窗前,秋夜的天空真是明净非凡!此刻,诗人清醒过来了。一个“霜”字表达出了三层含义: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气的寒冷,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秋夜的月格外明亮,同时倍显清冷,特别容易勾起孤独远客的旅思情怀。所以诗人“举头望明月”,遐想无限,想起家乡的亲人,想到家乡的一切。在冥想中,头又渐渐低了下去,沉浸在沉思中。结句“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亲朋好友、山水草木的思念。
诗人的内心由“疑”到“举头”,由“举头”到“低头”的这一串动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月夜思乡图,使人们从中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赏析2】
本诗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可以说,在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家喻户晓,最为人们喜爱,最为人们经久吟诵的,莫过于李白这首具有永恒魅力的五言绝句了。这首诗,可以用“望月思乡”四个字概括,但其蕴含的意味,却无比悠长、深远,以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这首诗运用通俗的口语,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由于诗人久居异地,深秋的月夜,引起思乡之情,便用极精练的几笔,从时间、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中,写尽了游子对于家乡故里的质朴怀念。诗的语言明白如话,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赏析3】
这是一首国人家喻户晓的唐诗。它的内容是那样家常,语言是那样浅显,毫无雅人深致,深受妇女儿童的欢迎,却偏偏出自大诗人李白之手,这一现象,令某些风雅自命的文士沮丧不已。然而,它的广传却有颠扑不破的道理。《诗经》中就有两派诗,一种是风诗,其本源在于民间,一种是雅诗,其出自贵族或精神贵族。五绝的本色就不重雅人深致,而重风人之旨,所以妇女儿童往往胜于文人学士。深知个中三昧者莫过于唐代诗人,尤其是李白。
“静夜”,月夜,是思乡的时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写客子秋夜梦回的情景。这个情景,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经验。那时照明全靠油灯,人们天黑就歇息,很难一觉睡到天亮。中夜梦回时,明晃晃的月光会成为继续入眠的一种困扰。月光的感觉通于清寒,疑其为秋霜,就写出了通感。这对客子心理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感到环境特别陌生,于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在电力时代,这种情景已淡出城市的生活经验,但通过想象,仍然不难心领神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正面抒写客子在静夜中的乡思。夜里清醒之后长时间睡不着,也就只好“望明月”而“思故乡”了。“望明月”这一动作和“思故乡”这一心理活动,本属因果关系,作者却稚拙地将它们并列起来,分别与“举头”“低头”的动作联系。“举头”“低头”,皆是无语,是以形体语言,表达心理活动。“举头”“低头”又做成一个唱叹,读来令人低回不已,使人觉得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
“明月”是唐诗的重要意象。我国传统历法,本质上是月历,晦、朔、望、既望等概念,都源于月象。可以说,月亮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本活的历书,居人看,行人看,中秋看,元宵看,除了阴雨夜随时都看,它早已融入人民生活,能激起复杂的情思。用“明月”作为意象来表现相思或乡愁,是古代诗人的天才创举,它的运用在李白诗中达到极致,《静夜思》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顺便说,古人选诗对原作常有删改,因为选家自己做诗也很高明。这首诗本集宋版二种及元明本一、三句皆作“看月光”“望山月”,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作“明月光”、乾隆敕编《唐宋诗醇》作“望明月”,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悉作今本,流传至今。原作“看月光”“望山月”虽无不可,今人王文才先生说:“似不如改本之深厚、流畅、自然,前后一气而成。”诚哉斯言。
最后应该指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受到一首古代民歌的影响:“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它也是一首“静夜思”,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是明月,写得也不错,却远没有李白《静夜思》脍炙人口。除了选家造成的原因,还可以指出一个原因:那首民歌写的是闺情,而李白诗写的是乡思,前者能引起恋人的共鸣,而后者几乎将天下人一网打尽。此外,《静夜思》写到“思故乡”戛然而止,“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方面是明白如话,一方面又隽永含蓄,这也是它成为千古绝唱之不可忽略的因素。
(周啸天)
【赏析4】
该诗主要描写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用朴实的话语将游子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尽管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奇特的想象,但其悠远的意境亦足以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对于游子来说,明亮凄冷的秋月很容易引发思乡的愁绪。遥望明月,漂泊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父母、妻子以及故乡的一切。于是,他慢慢低下头,开始思念故乡。“疑”、“举头”、“低头”,三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反映了诗人细腻的感情,也将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但却将浓郁的乡情写得形象生动,韵味无穷,足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