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7:5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品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注释译文

【注释】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传周武王时,匡裕兄弟七人都有道术,结庐在此,仙去后空庐尚存,所以以此称呼。谣:不合乐的歌行,更接近口头文学。卢虚舟:字御真,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肃宗时曾官殿中侍御史。

②楚狂人:指陆通,字接舆。他曾劝孔子不要做官。

③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④南斗:星宿名。屏风九叠:庐山五老峰东北有九叠云屏,亦称屏风叠。云锦张:上面的彩云像锦绣般地展开。

⑤金阙:指金阙岩,又称石门。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三石梁:《述异记》:“庐山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梁,即长椽。

⑥香炉:即香炉峰,以其状似香炉得名。

⑦白波九道:指长江至浔江有九条支流复汇于江。雪山:喻江间的波浪。

⑧石镜:语出《太平寰宇记》:“石镜在东山悬崖上,其状团圆,近之则照见形影。”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⑨还丹:道家术语。道家用朱砂烧成水银,烧水银成朱砂,称做还丹。琴心三叠:道家术语,称丹田有三: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修炼者使三丹田和积如一,达到心和气静。

⑩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的住处为玉京山。

[11]卢敖:语出《淮南子·道应训》,燕人卢敖游北海,到蒙谷山见一怪人,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太清:道家指高远的天空。

【译文1】

我本来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唱着讽刺歌儿嘲笑孔丘。手中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一生喜好到名山胜地遨游。秀美的庐山耸立在南斗旁,峰峦九叠起伏像彩云展开,山色倒映在湖中泛着青光。金阙岩前双峰高耸入云端,三叠泉像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影红霞与朝日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地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滚滚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已盖满青苔。我要早服仙丹去掉人世情,修炼琴心三叠学道会初成。远远看见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举着芙蓉花朝拜玉京。先约好和汗漫在九天相见,还邀请卢敖一起遨游太清。

【译文2】

我就是楚国的狂人陆通,高唱凤歌嘲笑孔丘。拄着镶有绿玉的手杖,清早辞别了黄鹤楼。我去五岳寻访神仙不怕路远,一生喜欢漫游名山。庐山高耸在天空的南斗边,九叠云屏如锦绣般张开,山影映在明澄的鄱阳湖中泛着青光。石门山前耸立的香炉、双剑二峰很高,瀑布如银河倒挂在三石梁。与香炉山的瀑布遥遥相望,曲折的山崖重叠高耸云天。朝日映着香炉峰,山顶披着彩霞,鸟飞不到山顶,吴天辽阔宽广。我登上高处把天地纵目远望,长江茫茫东去不复还。大风吹动黄云,变换着色彩,银白的波涛分为九支就像绵延的雪山。我喜欢为庐山作歌,诗兴因庐山而发。闲适地照着石镜使我清心,感叹谢公走过的地方已被青苔遮没。我愿早日服上仙丹断绝世俗之情,静心敛气修成仙身。远远地我好像看见神仙就在彩云里,手捧莲花走进玉京山。我与仙人汗漫约好在九天之上相会,但愿能迎接卢敖同游太虚仙境。

【译文3】

我本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起凤歌嘲笑孔丘。手拿一把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到五岳寻仙不辞路途遥远,一辈子就爱游历名山大川。秀丽的庐山坐落在南斗房,九叠屏上有如一片彩云铺开,鄱阳湖倒映山色,泛着青光。金阙岩前两石耸立,三叠泉流淌在三石梁上,如银河倒挂。香炉峰瀑布和这里遥遥相望,曲折的山崖傲视苍天。青翠的山色、红艳的云霞和朝阳相对,飞鸟难到的东吴一片茫茫。登高远望天地壮观的景象,只见大江滚滚东流一片苍茫。黄云随风飘动于天际间,九条支流犹如雪山在流动。我愿在庐山长歌高吟,所有的兴致也是因庐山美景而激发。闲照石镜我心清气爽,谢公当年的足迹已被苍苔掩去。我早已服下仙丹没有了凡俗之情,学道初成已心神宁静。远远看见空中仙人驾起祥云,手捧芙蓉花朝拜玉京。我早已和汗漫仙人约好在九垓云外见面,并想接你卢侍御共游太空。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全诗气势雄伟,词采壮美,逸兴飞动,奔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仙去庐存,故称庐山。卢虚舟,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赏析2】

此诗是寄友人卢虚舟的,诗中热情地赞颂了庐山雄伟、清幽、秀丽的景观和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姿。诗人仕途受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满怀着幽愤,标榜自己为楚狂人,笑孔丘的积极进取,很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也只有去游览名山大川才能释怀。身置庐山之巅,尽览庐山的雄奇山色,俯瞰鄱阳湖和长江的壮丽景色,都引起了诗人无尽的感慨,“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便是诗人面对壮丽山河的最初感慨。面对眼前的景色,与黑暗的官场相对比,难免会引起诗人学道求仙的愿望,因此,也有人认为诗人登庐山的主要目的是求仙求长生,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白因受永王磷事件的牵累,长流夜郎,后遇赦而还。这首诗是作者遇赦后由江夏来庐山时所作,重游庐山,感慨万千,遂情不自禁写下此诗。诗人写庐山的秀丽雄伟,写不满现实、高蹈出世的心情,暗寓对朝政的失望,表达隐逸出世的思想。这首诗的艺术境界很高,诗的感情豪迈开朗,透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音节清亮,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3】

盛唐诗人写作乐府、歌行有大致的分工。乐府无论是用汉魏古题还是自创新题,一般用第三人称视点,场面客体化;而歌行则多采用作者第一人称视点,场面也与作者个人主体经验直接关联。李白歌行,诗题中多有“歌、行、吟、谣、引”等字样,形式以七言为主,间杂以五言、杂言等。本诗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写景抒情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时当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从江夏往浔阳游庐山,作此诗寄赠朋友卢虚舟。虚舟字幼真,范阳人,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与他大起大伏的人生息息相关的强烈情绪。山水总是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合无间,折射出他狂傲不羁、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庐山,是李白一生中数次往还之处,他的诗集内留下许多描绘庐山美景的作品,脍炙人口。然而李白写作这首《庐山谣》时的心境与安史之乱以前徜徉于庐山的秀丽山水时的心情完全不同,他因为永王李璘事件成了大唐王朝的罪人,入狱,流放,沦落到“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境地,此次虽遇赦,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此时游庐山,山还是那座山,人却不是上次看山的人了。

发端即用典,“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将去楚国游说楚王,楚国狂人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危险)而!”接舆是佯狂的隐士,不赞同孔子奔走救世的举动。李白以“楚狂人”自比,暗示对政治失望,想要像“楚狂人”那样去山水间过隐居生活。直呼孔子名讳,傲然,狂放,表现的是对主流社会、主流话语的疏离。“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清晨离开黄鹤楼,来到庐山。“五岳”两句是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与求仙学道的精彩写照。

“庐山秀出南斗旁”九句是本诗第二个层次,泼墨似地正面描绘庐山风光。这部分节奏甚独特,前七句句句押韵,语感紧凑、密集。先鸟瞰全山:庐山位于南斗的分野,秀挺入云,山形如九叠云屏云霞般展开,青青山色映入鄱阳湖,湖光山影,美不胜收。接着细描数处绝景:金阙、三石梁、香炉峰,而将重点落在瀑布上,三石梁飞瀑如银河倒挂,直泻而下,与香炉峰瀑布遥遥相望。然后一顿,总写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红日苍山,特立云表,东望吴天,寥廓无际。

浓墨重彩绘山景后,诗人一气抒写自己登山所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苗道流雪山。”这是自然风光吗?是,又不是。是从庐山远眺所见的长江的壮观景象,又是李白“自写胸中之妙”,与他在华山所写的“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样,是诗人心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自然山水折射的是李白的精神世界:山一般高峻雄伟,水一样汹涌激荡,虽屡遭挫折,历尽磨难,依旧开阔高远,气象万千。

诗兴因庐山而激发,唱着庐山谣,从容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一爽,南朝谢灵运的游览之处,早已被青苔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由得惑慨系之。“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指道教徒认为服后能“白日飞升”的仙丹。“琴心三叠”,也是道教语,指修炼身心以达到心和气静的境界。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修炼升仙,摆脱俗世烦恼,到达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指原始天尊居处。对美丽神秘的仙家境界的追求是李白的夙愿。早在天宝三年(744)被玄宗“赐金还山”,郁郁离开长安后,他就远赴山东,去齐州紫极宫师从高天师学道,经过十分辛苦的修炼后,获得了道箓--凡入道者必受的符箓,从那时起,李白就已是一位通过了入道仪式的道教徒了。其实,从李白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道教的崇信,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主要是缘于浪漫的天性和对精神自由的热烈追求。因此,在本诗结尾,诗人就设想了这样的境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卢想与其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不可知的事物)期于九垓(九天)之外,吾不可以久驻。”与汗漫游即与造物者游。李白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以卢敖比卢侍御,邀约卢一同徜徉于九天之外,共作神仙逍遥游。

李白是矛盾的,他一面希望摆脱世间羁绊,进入自由自在的神仙境界;一面又流连山水,热爱人间风物。这种矛盾也是太白诗的独特魅力,浪漫的想象,美而幻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诗的节奏跌宕多变,韵律随诗情自然转换,或平缓,或高亢,或急促,或悠扬。读李白的歌行,总觉得他写的是歌词,既错落抑扬又行云流水,妙造天然地以文字呈现音乐性,本诗即为明证。

(王红)

【赏析4】

该诗咏叹了庐山的风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前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览庐山。庐山奇妙的风景使诗人生发了学道成仙的想法,于是他作诗相邀同伴作神仙之游。卢虚舟,范阳(今北京大兴区)人,字幼真,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和李白一起游庐山,据说“操持有清廉之誉”。

该诗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曲,包括前六句。第一句用了楚狂人的典故,并用其自比。《论语·微子》中有孔子去楚国游说楚王的记载。其时,接舆在他车旁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此嘲笑孔子迷恋仕途。李白自比楚狂人,流露出归隐的意愿,对政治的前景不抱希望。接下来写了诗人离开黄鹤楼到庐山的行程和原因,颇具神话传说的色彩。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归隐的决心,也是他一生游历的形象写照。

第二部分是“庐山”九句,是诗人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壮美景色。诗人先写山景鸟瞰,描绘庐山的雄奇。后面四句再从仰视的角度描写庐山的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等绝景。最后,他另起一笔,总写“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的全景。该诗文笔迂回有致,层次鲜明,将山的瑰丽和秀美写得十分动人,引人入胜。

第三部分为“登高”的八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四句,诗人用鸟瞰的姿态描绘长江的雄壮气势。九道指长江到浔阳间的九条支流。雪山是对堆叠如山的汹涌白波的形容。第二层是“好为”四句。诗人借用谢灵运的故事,抒发了求仙访道的归隐之心。传说庐山东部有一圆石悬岩,明净得能照人形,所以叫石镜。谢公指南朝宋谢灵运,曾到彭蠡湖口登庐山,《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记有“攀崖照石镜”的诗句。世事变化,石镜虽然依旧,但谢公走过的地方如今已被青苔覆没。人生如梦,李白心里很矛盾,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希望通过求仙问道来超脱现实。

第四部分是“早服”六句。诗人想象自己到了向往的仙境,还邀请朋友一同游览。“还丹”指道家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修炼很深的道家能达到的心和神悦的境界。“早服”是诗人希望自己能早一点服用仙丹,得道成仙,能“遥见仙人”,到那“朝玉京”的神仙世界,摆脱现实纷扰。《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卢敖游北海时遇一怪仙,想与他同游,怪仙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后便“遂入云中”。汗漫指不可知,是对神的比喻,九垓即九天,卢敖指卢虚舟。该诗中,李白反复以怪仙自比,并想邀卢一起作神仙之游。

该诗给人以雄壮、奇丽的美感,富有想象力,境界高远。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