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7:43

蜀道难原文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①蜀道难: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②太白:即太乙,山名,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眉县南。鸟道:是说山峦高峻,只有鸟能飞越。

③地崩山摧:《华阳国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④六龙:神话称替太阳驾车的羲和,赶着六条龙驾的车载着太阳在空中来往。

⑤参、井:星宿名。胁息:使人紧张得不敢呼吸。

⑥子规:即杜鹃鸟。传为蜀王杜宇(望帝)的魂魄所化,彻夜啼鸣,声音凄惨。

⑦砯崖:水流冲击岩石声。

⑧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⑨所守二句:典出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指不亲信的人,就会像豺狼一样可怕。

⑩锦城:即今成都市。

【译文】

啊呀呀,多么高峻!行走蜀道比登上青天还要艰难。蚕丛和鱼凫是古代蜀国的开国君主,他们开创蜀国的事迹多么的遥远。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年,因高山阻挡,与秦地不能互相往来。西面有太白山挡着,只有一条鸟飞的路线,从这条路,鸟可以横飞到峨嵋山的山巅。地崩山塌牺牲了五位开山壮士,凿石架木建成了栈道,然后才把高峻的山路相接连。上面有日神驾着六龙也无法通过的山峰,下面有冲激的波浪回旋曲折的河川,健飞的黄鹤也无法飞过,轻盈的猿猱想过也难以攀援。青泥岭是那样的回旋曲折,行走一百步环绕山峰要转九道弯。伸手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仰头一望,连气也不敢喘,只得抚着胸口坐下来长叹。你西游蜀地何时才能回还?可怕的路途,险峻的山岩,多么危险。只看见悲鸟在古树上哀鸣,雌雄一前一后环绕在树林间。又听见子规鸟在月夜里声声悲啼,令游人在空山中无限忧愁。在蜀道上行走比登上青天还难。听了此语,会使人失去青春红润的容颜。峰连着峰,离天不够一尺远,枯松倒挂下来斜靠在悬崖绝壁边。山上的瀑布和山下的急流汇成巨流奔腾喧哗,撞岩转石,千山万壑声如雷鸣一般。蜀道如此艰难,可叹远路西游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剑门关高峻又崎岖,如果一人守住关口,一万人也难以把它攻开。守关之人假如不亲近可靠,就会变成豺狼,成为祸患。人们在清晨须防备猛虎,深夜要躲避长蛇。它们磨利毒牙吸人鲜血,杀人如同斩伐乱麻。在锦城虽有无限欢乐,还不如早日还家。攀登蜀道,比登上青天还要艰难,侧身西望蜀地,使人禁不住长久地嗟叹。

《蜀道难》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蜀道难赏析

【赏析1】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之一,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象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惊险而绮丽的山川景象。诗人以惊人的想象与高度的艺术夸张相结合,刻画了奇险而壮美的山川风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指出这一地区形势险要,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诗中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此作为诗歌的主旋律,突出蜀道的雄伟险峻。在结构上作了强烈的呼应,并增加了诗歌的抒情色彩。诗歌的句式参差错落,韵散兼用,极富变化,表现了李白在诗歌上不受格律平仄约束的特点。

诗中大量采用散文化的诗句,长短随意变化,少则三言,多则十一言,参差错落,全诗所有句式、用韵、平仄的变化,无不与表现特定内容的需要相谐调一致,仿佛天然生成一样自然完美,堪称典范。

《蜀道难》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2】

本篇是李白成名作,“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唐孟棨《本事诗》)诗用乐府旧题,大胆想象,集中歌咏横穿秦岭、由秦入蜀的川北蜀道(秦岭南北有著名的子午道、傥洛道、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阴平道等)。全诗脉络,大体遵循从古到今、由秦入蜀、从自然地理环境到社会政治历史的顺序,使主题逐渐深化。可分三段。

一段从篇首到“猿猱欲度愁攀援”,写长安西面秦蜀(川陕)交通之不易,着重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一起就是李白式的风雨骤至,三个惊叹语(噫吁嚱,危乎,高哉)的连属,一个极度夸张而又通俗的比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传达出蜀道给人总体上的石破天惊之感。紧接着写秦蜀两地文明开化时代悬殊,极力夸张秦蜀(川陕)交通之不易。“蚕丛”“鱼凫”是传说中蜀人的祖先,“四万八千岁”这个年代数目的夸张,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一段蒙昧史前期之漫长,秦蜀两地交通隔绝年代之漫长,也就是间接形容“蜀道之难”。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民谣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有鸟道”是原无人路的一转语。五丁力士开山的传说为蜀道蒙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交通有了,然而仍是“天梯石栈相钩连”而已,上有高标、下临深渊,鹤见愁、猿见愁、神(六龙)见愁、鬼见愁,就不用说人见该是怎样地战战兢兢了。这一段的写法是层层渲染气氛,在未具体描写自然光景之前,先声夺人,使人先从气氛上感受到蜀道之难和蜀道之奇。

二段从“青泥何盘盘”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青泥岭以南由秦入蜀道路的艰险,着重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写蜀道之难。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元和郡县志》),一重艰险;山道盘曲,百步九折,又一重艰险;海拔太高,空气稀薄,产生高山反应,第三重艰险。由于加入登山探险的生活实感,写来尤觉入木三分。写到“扪参历井”(“参”“井”“二宿”为秦蜀之分野)、以手抚膺,已凸现出西行人的形象。从而明作呼告,“问君西游何时还”,这样的畏途还能再走吗?紧接开出一片更悲凉更幽深的山林境界,其中雄飞雌从回不了窝的鸟儿,就像流离失所、形影相吊的人间夫妻。而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亡魂所化的鸟儿,带血号泣的声音据说是“不如归去”,响应上述呼告。于是诗中再次出现主旋律主题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再是石破天惊,添了绵绵不绝的愁情。一阵悲凉之雾过去,眼前别有洞天,境界愈出愈奇。这里出现了蜀道最奇险最壮观的自然景物,诗中再一次将高峰与深谷上下相形,而且再一次发出呼告。“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中嵌入若干语助词,真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与篇首呼应。在“其险也如此”的惊心动魄的叹息中,分明有快乐的战栗和审美的愉悦。这一段且写景且抒情,虽有想象夸张,手舞足蹈,毕竟较富实感。

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篇末,写蜀门剑阁形势之险要,着重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却说蜀中名山,“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为川北门户,其山削壁中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以剑门名山。西晋张载《剑阁铭》形容这里的天险道:“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李白化用此铭文,便给蜀道难这一主题,注入了社会政治历史的内容。以李白之抱负,诗虽作于早年,恐亦不是海说事理,其间未必没有忧先天下的意味。深山老林本多毒蛇、猛虎、豺狼,但诗中的毒蛇猛兽显然还有一层喻义,就是现实政治中可能产生的个人野心家。古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明末清初欧阳直公《蜀警录》)之说,便与地理特点密切相关。诗的结尾再一次出现主题句与呼告语。“锦城虽云乐二句,意即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当是为送别而发--按李白身虽生蜀,却自称陇西布衣,一生以四海为家。看来他认为,欲平治天下,是必须走出盆地,面向中国的。故诗中最后一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味又有不同,比较沉重,不仅仅是为山川之险而发了。

本篇既歌咏壮丽河山,又关注现实,充满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中从蒙昧历史、神话传说、山川险阻、政治忧患等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夸张、渲染蜀道之难,却并不使人感伤、感到忧郁和畏惧,倒被诗人描画的蜀道山川深深吸引,从中感觉到诗人主观世界的宽广胸怀、好奇性格、傲岸精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影响和极大的审美愉悦。

本篇从传说、历史、地理及政治等不同角度,全方面地歌咏蜀道之难,艺术个性十分鲜明。首先是想象、夸张、传说的突出运用。诗人运用其绝活,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将自然山川、历史和现实打成一片,创造出惊险、神秘、奇丽、壮阔的大境界。其次是主题句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嗟叹咏歌的主题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分别标志情感的爆发、延伸和远出,绝类乐章中的主旋律,是李白的创调,对突出主题和强化抒情气氛功莫大焉。其三是句式参差,音情跌宕。诗中句式参差错落,大体一二段多用长句,气势畅达;三段多用四言短句,砍截有力;有时作三平调如“愁空山”,声腔曼长;有时连用五仄,如“去天不盈尺”,以状促迫;“之、乎、也、者、矣、焉、哉”一类不常用于诗的语助词的加入,形成散文化的句法,加之屡作呼告、祈使之语,更有助于表现诗人火山喷发、不可遏止的激情。总是因情制宜,大大丰富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据《唐朝名画录》载,天宝中唐玄宗曾命大画家于大同殿作蜀道山川壁画,赞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与李白此诗可称三绝,然二画荡然无存,唯本篇依倚语言艺术的优势得以传世不朽,不亦幸乎。

(周啸天)

《蜀道难》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3】

本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个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突然出现,并钻入山洞中。五个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将它拽出来,结果却将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在山下。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引经据典、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声情并茂地书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路的艰难。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又衬托了行进的艰难。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宕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片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象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挥笔指向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诗人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动容。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