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7:41

早发白帝城原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即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译文】

我在黎明时分离开彩云笼罩着的白帝城,小舟一日千里,夜幕时分就回到了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早已欢快地越过万重高山。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早发白帝城赏析

【赏析1】

从字面看,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之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咏山川、纪行旅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引《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那一段文字来印证。但是,诗的意思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不过是把《水经注》改写成一首诗歌而已,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首写山水、纪行旅的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了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与喜悦。据考证,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走到三峡遇赦返回的时候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就暗示了这一点。归还时的轻松和喜悦,是以流放途中的痛苦和艰辛为对比的。正因为不久之前有判罪流放的痛苦,有逆水行舟的艰辛,所以遇赦归来顺流而下的时候才感到格外的轻松和喜悦。即使是凄凉的猿啼,李白以此时的心情听来也非同彼时了。这种轻松喜悦的感情,李白没有在诗里直接说出来,而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细细品味也许还不易察觉呢!

讲到这里,诗的意思是不是讲完了呢?没有。我觉得其中还有另一种感情,就是惋惜与遗憾。上三峡的时候,李白是一个流放犯,三峡的景色只能加重他的愁苦,他大概没有心情去欣赏周围的风光。只要看他当时所写的《上三峡》这首诗,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有多么沉重了。诗曰:“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巫山夹着青天,巴水从中间流过。这狭窄的通道,几时才能走通呢?巴水是可以走到头的,青天却永远也上不去。船在黄牛山旁绕来绕去,自己的两鬓不知不觉地已经愁白了。而写《早发白帝城》的时候,诗人已恢复了自由,顺着刚刚经过的那条流放路,重又泛舟于三峡之间。他一定愿意趁这个机会饱览三峡的壮丽风光,可惜还没有看够、没有听够,没有来得及细细领略三峡的美,船已飞驰而过。“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喜悦之中又带着几分惋惜与遗憾,似乎嫌船走得太快了。“啼不尽”(“尽”,一作“住”)是说猿啼的馀音未尽,身子已经随着船飞过了万重山。虽然已经过了万重山,但仍沉浸在刚才从猿声里穿过的那种感受之中。究竟是喜悦还是惋惜,此时复杂的心情,恐怕连诗人自己也难以分辨清楚了。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绝句的体制短小,尤其要含蓄不尽。李白的这首诗既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又避免了一览无馀的毛病,所以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2】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突遇赦,回江陵时作。因此笔调轻松,心情愉快,可谓绝唱。

本诗不假思索,宛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堪称千古绝唱。诗中表现了作者自由与欢快的心情,可以窥见诗人个性、境界的一个侧面。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3】

这首诗重在速度的审美。作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半途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今属湖北)时。诗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衬托遇赦东归的轻快心情。

从白帝下江陵,有一段很现成的文字可供李白参考,那就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李白这时也是适逢“王命急宣”,掉船即回,归心似箭。首句就通过初发时的瞬间感受,以“彩云间”三字,将出发点提得很高,造成下水行船快速加快速的悬念。次句用“一日”“千里”的强烈时空对比来表现速度感,写情妙在一个“还”字,暗传遇赦而还的轻松愉快之感。

三句通过听觉的延续写一种错觉即速度感的消失,盖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山山有猿,虽然一处有一处的山,一处有一处的猿,一山有一山的猿声,在舟中听去,猿声连成一片,会产生速度感消失的错觉。这一句是在进一步强调速度感之前必要的顿挫,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则走处仍留,急语仍缓。

经过三句蓄势,四句进而通过视觉的位移,写出瞬息已变的腾飞感。在舟中浑不觉得,出船一看:哇,原来江陵都快到了,船走得好快呀。全诗就妙在表现出诗人坐船的“快”感,其中也隐含了遇赦的轻快心情。

(周啸天)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4】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远避四川,下诏诸皇子坐镇各地平乱。太子李亨登基之后多时,玄宗才接到消息,但诸王分镇的诏令已下达。永王璘接到诏令后立刻赶到江陵,招募数万将士,组建水师,沿江而下,直抵金陵,以平乱为号召,招纳贤才。在此形势下,李白应邀成为永王璘的幕佐,还浪漫地吟诵“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

但永王起兵威胁到了肃宗的政权,肃宗即命高适率军阻击永王。至德二年(757),永王在丹阳兵败被杀,李白入狱。虽经多人营救,但李白仍被流放夜郎,虽一路赋诗,备受款待,仍是戴罪之人,心中悲凉。

一年后,天下大赦。在白帝城的诗人听到赦令,立刻掉转船头,顺流而东,万分激动地写下《早发白帝城》。诗调轻快流利,如轻舟日行千里。第三句稍作停顿,第四句便轻灵宕开。文势奔放,如骏马注坡,一如无限艰难后突然迸发的生之热情。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吴小如)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6】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李白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诗题又作“下江陵”。本诗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经典名篇,诗人把疾迅的舟行和两岸景色风物融为一体,通过飞舟疾下的画面生动表现了他获赦的喜悦欢快心情。

首句写早上开船时的情景:诗人清晨辞别江边山顶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雾缭绕,云雾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非常漂亮。诗人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间一样。“彩云间”三字,极写白帝城的高峻,为全篇写船下水行快做好铺垫。这一句同时交代了辞别的时间是彩云萦绕的早晨。诗人在这曙光初灿的清晨,告别白帝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江陵之远,舟行之迅速。“千里”形容路程之远,“一日”说明行舟之快。“千里”和“一日”,诗人用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做悬殊对比,更加突写了船快。更妙的还是“还”字,将诗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隐隐透露出诗人遇赦还乡的喜悦。

三、四句转到对途中两岸景物的描绘上,实际上是对上句的具体描述。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飞,两岸风光目不暇接,诗人听着不绝于耳的猿啼声,不知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字再次强调舟行之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舒畅、归心似箭。“猿啼不住”与“轻舟已过”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图,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进的胸襟和气概。

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困苦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雄峻而欢悦,使人神远。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