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5:07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金陵:今南京。凤凰台:台址说法不一,大体认为修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因几只状如孔雀之大鸟飞集金陵西南,而众鸟群聚,乃称该地为凤凰里,并筑凤凰台。

②吴宫:指三国吴所修太初、昭明二宫。

③晋代衣冠:南京为东晋首都,豪门权贵云集于此。衣冠,指权贵。

④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边。

⑤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名,在今南京西南,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⑥浮云蔽日:指奸臣当道。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过凤凰翱翔,凤去台空唯有江水独自流淌。昔日吴宫花草早把小路埋没,晋代的豪门已变成古代坟场。三山矗立隐现如同天外飞来,两道绿水分流白鹭洲在中央。总是因为那浮云遮蔽了太阳,不见京都长安使人心中忧伤。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赏析1】

《登金陵凤凰台》写于天宝四年到十年之间,是唐朝律诗中流传很广的佳作,也是李白的少数律诗之一。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李白曾多次去金陵,写了不少诗文。据说,诗人崔颢在登黄鹤楼时写出著名的《登黄鹤楼》。李白行游到此,也想作诗一首。但看到崔颢写在墙上的诗后,就没有作。之后游历到金陵的凤凰台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诗,和崔颢相应和。

头两句音韵流畅明快,写了凤凰台的传说。虽十四个字中有三个“凤”字,但丝毫不显重复。相传,“凤凰台”是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在凤凰山上集结而修筑的台子。凤凰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年凤凰集结时王朝昌隆兴盛,而今凤去台空,繁华的六朝景象不见了,只剩悠悠的长江独自流淌。

三国的吴和之后的东晋,都曾于金陵建都。第三、四句接着写吴宫和晋都,承接上句的“凤去台空”。看到眼前金陵的情景,诗人十分感慨:昔日花草繁盛的吴宫已经破败,东晋的风流人士也已经变成一抔黄土,曾经的显赫什么也没有留下。

第五、六句中,诗人从对历史的凭吊转到对大自然的景色——“三山”和“一水”的描写,对仗整齐,景色壮美。“三山”在金陵西南的长江边上,三峰并行,南北相接。这两句中,诗人将三山若隐似现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而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的长江中,竟把长江分成两部分。

最后两句,诗人由六朝古城金陵想到了唐都长安,但登高眺望,长安却被浮云遮蔽,这有十分深刻的寓意。日是君王的象征,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这两句暗指君王被奸佞所蒙蔽,自己无路报国,心情悲痛。“长安不见”回应标题的“登”,意在言外,让人触景生情。

和崔颢的诗比,李白的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但李白的诗意境更加深远,抒发了忧国感时的情怀。

【赏析2】

李白这首诗是摹仿崔颢《黄鹤楼》之作。李白离开长安后心系朝廷,始终希望能真正见用于世,但其时玄宗已日渐昏聩,在奸邪小人的包围之中。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吊古伤时,由六代繁华一去不复,进而想到大唐国运即将中衰,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于是悲不可遏,发出深长的慨叹。此诗虽系仿作,但因寓意深远,思想意义胜过崔诗,艺术上则各有千秋,同为神品。“三山”一联气势雄伟,造语奇俊,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