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原文】
淮南小寿山谨使东峰金衣双鹤,衔飞云锦书於维扬孟公足下曰:“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
昨於山人李白处,见吾子移白,责仆以多奇,叱仆以特秀,而盛谈三山五岳之美,谓仆小山无名无德而称焉。观乎斯言,何太谬之甚也?吾子岂不闻乎?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假令登封禋祀,曷足以大道讥耶?然皆损人费物,庖杀致祭,暴殄草木,镌刻金石,使载图典,亦未足为贵乎?且达人庄生,常有馀论,以为斥鷃不羡於鹏鸟,秋毫可并於太山。由斯而谈,何小大之殊也?
又怪於诸山藏国宝,隐国贤,使吾君榜道烧山,披访不获,非通谈也。夫皇王登极,瑞物昭至,蒲萄翡翠以纳贡,河图洛书以应符。设天纲而掩贤,穷月竁以率职。天不秘宝,地不藏珍,风威百蛮,春养万物。王道无外,何英贤珍玉而能伏匿於岩穴耶?所谓榜道烧山,此则王者之德未广矣。昔太公大贤,傅说明德,栖渭川之水,藏虞虢之岩,卒能形诸兆联,感乎梦想。此则天道闇合,岂劳乎搜访哉?果投竿诣麾,舍筑作相,佐周文,赞武丁,总而论之,山亦何罪?乃知岩穴为养贤之域,林泉非秘宝之区,则仆之诸山,亦何负於国家矣?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蚪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後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必能资其聪明,辅其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虽烟花中贫,没齿无恨。其有山精木魅,雄虺猛兽,以驱之四荒,磔裂原野,使影迹绝灭,不干户庭。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
孟子孟子,无见深责耶!明年青春,求我於此岩也。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题解】:
这篇文章作于开元十五年(727),时李白初游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暂时定居下来,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这篇文章将寿山人格化,以游戏的口吻,代寿山答孟少府之指责,写寿山虽无名而奇伟秀丽,是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同时文中也提到自己,并申述了自己高远的理想。整篇文章带有自序的性质。
寿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又称北寿山。李白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孟少府:名不详。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云:“淮南小寿山谨使东峰金衣双鹤,衔飞云锦书于维扬孟公足下。”则“孟少府”当是扬州某县县尉。
五湖:①先秦史籍记载吴越地区有五湖,后人说法不一:一说即太湖及其东岸游湖、莫湖、胥湖、贡湖;一说即胥湖、太湖、蠡湖、洮湖、滆湖;一说即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一说即太湖东岸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菱湖。从《国语·越语》和《史记·河渠书》看来,五湖最初当指太湖,以后又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湖泊。李白《悲歌行》有“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永王东巡歌》(其七)有“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赠韦秘书子春》有“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书情赠蔡舍人雄》有“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留别王司马嵩》有“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有“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有“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郢门秋怀》有“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越中秋怀》有“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云:“浮五湖”。《宣城吴录事画赞》云:“澹澹兮申五湖之澄明”。《大鹏赋》云:“杯观五湖”。②泛指湖泊。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赏析】:
这篇文章是青年李白自述怀抱的作品。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从蜀中走出,满怀理想,出川漫游,出蜀后他主要依托湖北安陆。安陆附近的寿山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李白常在山中读书,陶醉于新婚的幸福和山水之乐当中。这时,扬州的孟少府来信,用批评寿山的口吻婉转地表示了对李白的批评,认为他不该沉缅于这个无名小地,应当有一番作为,提醒李白不要忘了志向。李白则拟寿山的口吻写了这篇文章以回答老朋友的批评。文中明确表白了他怀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广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并且表示要像范蠡和张良那样,功成后身退,不为名利所累。可以看出,李白一生所奋斗的目标和人袼理想,这时已相当明确和坚定g这篇文章虚拟寿山口气,用书信体,语气自然流畅,笔调略带谐趣。全文基本采用骈体赋的方法写成,既有铺陈起伏,又不受声律典故的严格约束,抒发感情、表达思想酣畅淋漓,纵横自如。与李白傲岸豪放的性格联系密切。文中所引事典明白,寓意清晰,李白又借事或借典表意,既有避免直说的呆板之功,又丰富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为书信体,晓畅而又感情充沛,文采清俊,表现了青年李白的精神风貌。
李白此文表面看来是代山立言,实际则是借寿山口吻表白和宣扬自我。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逸人李白“的形象:他亲近自然,喜欢神仙道教,同时又有着极为强烈的入世激情,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希望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功成身退,飘然归隐。这种李白式的人生设计,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唐代已不可能实现,却永远闪耀着青春的光芒,令千百年之后的读者为之动容。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隐居安陆北寿山时所作。《方舆胜览》卷三十一德安府:“寿山在安陆县西北六十里,昔山民有寿百岁者。”孟少府,姓孟的县尉。名不详。移文,文体名。《汉书·律历志上》:“寿王又移帝王录。”王先谦补注:“凡官曹平等,不相临敬,则为移书。后汉文移字始见于此。”《文选》中有孔稚圭《北山移文》为移之变体。李白此文寓庄于谐,戏仿孔稚圭文,但却是李白的真实思想。他拟寿山口吻,表达自己立身处世的观点。李白认为:“岩穴为养贤之域,林泉非秘宝之区。”说明他隐居山林,类似姜太公与傅说,是有所期待,而非甘当隐士。文中表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处世原则;实现他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充满了青年时期锐意进取的精神。其中既表达了他“兼济天下”、“事君荣亲”的热切入世的愿望,也流露出他打算功成身退后“浮五湖,戏沧洲”的出世思想。此文可视为李白一生政治理想和进退出处的纲领,对理解李白的政治思想和处世态度至为重要。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