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少卿自桂帅移镇西蜀》原文赏析-乐雷发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4:05

送丁少卿自桂帅移镇西蜀原文

送丁少卿自桂帅移镇西蜀

乐雷发

琼海收兵玉帐闲,又移斋舰泝涪湾。

三边形势全凭蜀,四路封疆半是山。

魏将旧闻侵剑阁,汉兵今欲卷函关。

细倾瑞露论西事,想在元戎指顾间。

送丁少卿自桂帅移镇西蜀赏析

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蒙古军围攻金之南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宋和蒙古军又联合攻金。金主完颜守绪逃至蔡州自缢,金朝灭亡。

其时,宋和蒙古暂时还没有处于敌对状态,这便带给南宋朝野相当一部分人以恢复希望。于是在端平元年(1234)六月,理宗即接受赵范、赵葵的建议,乘中原空虚,发兵三京(宋三京为: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商丘〕,西京河南府〔洛阳〕)。这首诗第六句后原注:“时会有三京之役”,即指此。正当此时,丁黼(字少卿)由桂州调任成都制置使,乐雷发便写了这首诗送他。

首联写丁黼从桂州调到四川。琼海,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玉帐即征战时主将所居的军帐,斋舰是一种较大的舰船,涪,水名,即涪江,又名内江,在四川境内。丁黼由桂州从东南移舰入蜀,所以诗中说泝(“溯”的异体字)。这一联用“闲”、“又”等字眼把桂、蜀两地联系起来,含有丁黼已获战果将再立新功的意思,为下文叙写作了铺垫。

颔联紧承第二句,由丁少卿入蜀导入对四川的描述。前一句写蜀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三边”,等于说边界。当时的四川由于远离都城临安,又为山川阻隔,是南宋西部边防最薄弱的地区,金兵曾多次进攻四川,所以诗中说“全凭蜀”。后一句写四川的地理特点,“半是山”三字,不仅极精练地概括了这里的山川形势,而且用天险可守为上文的“全凭蜀”之议提供了依据,使守卫四川的丁黼到职后的作为非常突出地显示了出来。

颈联顺接第四句,说丁黼西行胜利可待,兵发三京指日可下,申足了颔联诗意。“魏将”指三国时魏将钟会,他曾试图通过剑阁入蜀,结果被蜀将姜维打败。“汉兵”指汉王刘邦之军,刘邦曾带兵先发夺取函谷关,成功地阻止了项羽的进军。上句用“闻”写外敌侵蜀失败,下句用“卷”写汉兵夺关成功,用典用字都极为得体。

尾联点明送行主题。瑞露是一种酒名,这里代指美酒。西事,有关西方之事。《南史·乐蔼传》载:“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及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齐武帝见蔼,问以西事,蔼占对详敏,帝悦,用为荆州中从事,敕付以修复府州事。”本篇用“西事”一词,既以乐蔼比丁少卿,有嘉奖、推赞意,又从地理位置上切合蜀川,同末句联系起来,意思是说西蜀之事在丁少卿的指顾之间即可治好———使诗中对丁黼寄托重望的主旨得到有力的收束。

这首诗写在金亡以后、元兵南下之前,代表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恢复中原的乐观情绪,因此诗篇意境开阔、情调昂扬,有一股掩抑不住的豪迈气氛充溢于字里行间。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乐雷发“在当时的诗名并不大,其实算得宋末小家里一位特出的作者,比较有雄伟的风格和激昂的情调。”由于内容的关系,这种风格和情调在此诗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此外,这首诗在有限的篇幅中还成功地使用了双线条描写法:以丁少卿移帅西蜀为主,兼及宋室进军三京,用天下大势衬托丁黼治蜀;又以丁黼治蜀推及天下大势,配合得当,严密无间。

(李济阻)

【作者】

乐雷发:生卒年不详。字声远,号雪矶,舂陵(今属湖南宁远)人。宝祐元年(1253)特科第一。授馆职,四年以病归。长于诗赋,有《雪矶丛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