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作品原文
扬州慢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戍角:军队中的号角。
度:谱曲。
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南宋诗人,曾教姜夔为诗,并将侄女嫁与姜夔。
淮左:淮河以东地区。竹西: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有句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遂以竹西代称扬州。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有句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洗劫扬州。
杜郎:即杜牧。杜牧年轻时曾于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其时经常出入青楼。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诗有句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有句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桥下广种红芍药,故亦称红药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句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扬州慢作品赏析
扬州是隋唐时代著名的大都市,不仅经济发达,更是江南名流荟萃的地方,这里有层出不穷的才子佳人,流传下许多风流的故事。晚唐的时候,扬州城里最耀眼的风流才子便是大诗人杜牧,他不仅在扬州的青楼巷陌间度过了一番自在逍遥的日子,还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将自己与扬州城的浪漫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也让扬州成为每一个以才华自许的男青年格外向往的地方。
姜夔当然也才华横溢,但是他在淳熙三年(1176)来到扬州的时候,见到的却是与杜牧笔下不同的风景。宋室南渡之初,金人的兵锋多次攻陷过扬州,仅仅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就有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四次,其间还遭遇过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大肆破坏,扬州城当然完全不再是那个富贵风流的名都,而变成了只留有断壁残垣的边境小城。
不仅如此,身处扬州的姜夔也与当年的杜牧心态完全两样。杜牧来到扬州的时候,刚刚考中进士,同时也考取制科,正处于“两枝仙桂一时芳”的春风得意。而他在扬州,更是担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具备少年才子之外的无量前程。然而二十来岁的姜夔来到扬州的时候,却是一无所有,没有中举,没有官职,没有知音,更没有未来的希望,他来这里,只是为了寻求一些生计。于是,这首词中的国仇家恨还带着身世浮沉的况味,所以才会如此凄怆。
全词大量使用对比的修辞。起首三句,铺陈扬州往日壮丽,紧接着,就着力描写现如今的种种萧瑟荒凉,乱离之象与不堪回首均跃然纸上。下阕转入对于杜牧的设想,如若杜牧英魂旧地重游,一定也会为眼前的荒凉感到震惊。尽管姜夔化用了许多杜牧的诗句,但并不一定是因为他要以杜牧自比,而是通过重新展现杜牧文字中的扬州风流,再次与今日的荒寒萧瑟形成对照。如此,才能凸显兵荒马乱之后的山河破碎与人事飘零,才能让萧德藻体认到浓郁的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