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原文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其二、其三、其九)
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秋风低结乱山愁,千顷银波凝不流。
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注释】
商: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赏析
杂咏多以组诗形式抒写零星感受,本题也是如此。宁宗庆元二、三年之间(1196—1197),诗人定居杭州,居西湖上孤山西泠。六年,作《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严杰《白石道人小传》说,姜夔于宁宗庆元三年,上书论雅乐,并进大乐议,诏付有司收掌,时有嫉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五年,又作《饶歌鼓吹》十四章。但是,终于没有及第。以隐居为志的清气,正是这组《杂咏》的基调。
“荷叶披披”,西湖六七月,一片荷花世界,湖上红莲翠叶,天际新月一钩,孰不为之倾倒?然而诗人之意不在花上,却在叶边,别具深致。白石为人狷洁清高,“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孙麟趾《词径》)他选取荷叶与青芦这类至清之物,不著色相,以淡语出之,创造出一种深远清高的境界。“披”指荷叶披散在湖面,此处用叠字“披披”,写出了荷叶的意态神韵。“一浦凉”,暗写风,著一“凉”字,表明无限秋思。与之对举的是湖边青芦。夜深人静,风吹苇叶瑟瑟作响,一片商声。“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欧阳修《秋声赋》)这种声音凄厉而肃杀。“青芦奕奕夜吟商”乃拟人手法,“奕奕”状其态。首二句出之以对句,两用叠字,低徊要眇。
三四句一转。“平生最识江湖味”一句,内涵甚丰,乃诗人一生经历凝聚而成。“最识”两字包含无限辛酸。“早岁孤贫,再走川陆”,“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凡此种种,只一语而尽。前句用比兴,此处则直赋。
结句以“秋声”两字总上思绪,以情结景。王粲怀才不遇,天涯飘泊,因赋《登楼》以抒慨。白石此诗,亦同斯旨,只是出语更为蕴藉。
“湖上风恬”一首,抒写西湖的静态美,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境。
首二句着意写静。风恬月淡,明湖如镜,云影悠悠,好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卧看”二字,道出了诗人的神态。
后二句寓静于动。在静得出奇之中,一叶扁舟飘忽而过,惊动了芦苇,摇动有声,更衬出了湖上的幽静。着以“忽”、“过”两字,舟行轻疾之状毕现。动静相衬,各极其妙,白石才思可谓精细深美。
姜白石为人襟怀冲淡,出世之念多于入世之想。“道人野性如天马,欲摆青丝出帝闲。”(《次韵武伯》)宁静的性格常使他对客观世界作审美静观,本诗即此审美观的体现。
“秋风低结”一首,诗人摄取眼前景,构成一幅湖上秋意图,借萧散自得的情趣,寓苍凉落寞的心境,颇类陆龟蒙的《自遣》诗。
起首二句从远处着墨,以粗淡之笔,渲染湖上一片秋阴。“秋云低结”,西湖四周的丛峦叠翠掩映于云雾之中,只见山影明灭,满眼愁凄之状。清人黄仲则说得好:“若说西湖似西子,此时意态只宜颦。”(《游漪园暮归湖上》)“乱山愁”三字,予山以情,神态全出。“烟外山容似客容”(清黄仲则《湖楼夜起》),岂非诗人挹郁之状的写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吾性,山水可哀可乐,主宰的则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而已!“人之悲喜,生于境,但亦‘本于心’。”(清王夫之《薑斋诗话》)此诗之谓也。
下二句笔法陡转,以清丽工细之笔刻画近景。白堤上长桥卧波的恬美幽隽境界,在愁云惨淡的背景上显得分外宁静,但见堤畔的画船和堤上的马,悠悠而过,完全是冷眼旁观的情状。白石究非汲汲于功名之辈,狷介清高的个性致使宁静的心境多于烦忧。“囊封万字总空言,露滴桐枝欲断弦;时事悠悠吾亦懒,卧看秋水浸山烟。”(《湖上寓居杂咏之八》)抒写的心情与此同。
此诗跌宕起伏,曲折多姿,以“愁”起,以“悠”结,构成复杂的诗境,此乃诗人复杂心境的曲折反映。
“苑墙曲曲”一首,写孤山西泠一带幽清的夜景。诗人选取曲苑烟柳,空山孤灯,荷叶小船等西湖风物,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抒写西湖静趣,借以表达恬淡清静的内心世界。
一二句写远望中的西湖夜景,境界迷离幽约,如朦胧月夜的林下美人。
三四句写近景,以动衬静。“荷叶似云香不断”分明有风,所以香气不绝,一种动态含蕴其中。白石不写花香,偏爱叶香,清泠之气独得,亦其襟抱使然。在接天莲叶的湖塘上,小船摇曳而过,愈入愈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幽邃的境界。
全诗动静相映,把一些彼此无关的物象连在一起,组成一支静夜曲,予人以无限幽趣。细味此诗,似饮清茶,“味淡而终不薄”,令人挹之无尽。
(许理绚)
【作者】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其诗初学黄庭坚、萧德藻,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