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诗十五首》原文赏析-姜夔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2:40

昔游诗十五首原文

昔游诗十五首(其五、其七、其十三)

姜夔

序:夔蚤岁孤贫,奔走川陆,数年以来始获宁处。秋日无谓,追述旧游可喜可愕者,吟为五字古句,时欲展阅,自省生平不足以为诗也。

我乘五板船,将入沌河口。

大江风浪起,夜黑不见手。

同行子周子,渠胆大如斗。

长竿插芦席,船作野马走。

不知何所诣,生死付之偶。

忽闻入草声,灯火亦稍有。

杙船遂登岸,亟买野家酒。

扬舲下大江,日日风雨雪。

留滞鳌背洲,十日不得发。

岸冰一尺厚,刀剑触舟楫。

岸雪一丈深,屹如玉城堞。

同舟二三士,颇壮不恐慑。

蒙毡闭篷卧,波里任倾侧。

晨兴视毡上,积雪何皎洁。

欲上不得梯,欲留岸频裂。

扳援始得上,幸有人见接。

荒村两三家,寒苦衣食缺。

买猪祭波神,入市路已绝。

如今得安坐,闲对妻儿说。

既离湖口县,未至落星湾。

舟中两三程,程程见庐山。

庐山遮半天,五老云为冠。

朝看金叠叠,暮看紫巉巉。

瀑布在山半,仿佛认一斑。

庐山忽不见,云雨满人间。

【注释】

五板:即“五板子”,和“三板子”都是水乡使用的小船,船上一般没有桅杆等设备。钱起《江行无题》诗之九十:“一弯斜照水,三板顺风船。”

沌河口:《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经沌河口,水南通县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处,谓之沌口。”按:沌口在沌水之阳,即今汉阳。

扬舲:开船。舲,有篷窗的小船。

鳌背洲:江边的小洲,在今湖南境内。按:今湖南常德北有鳌山,其北麓滨江,为鳌背洲。

买猪:此处指买猪肉。

五老:庐山峰名。《浔阳记》:“山北有五峰,于庐山最为峻极,其形如河中虞乡县前五老之形,故名。”

巉巉:山崖险峭貌。

昔游诗十五首赏析

第一首诗写江行汉阳沌口(今属湖北武汉)附近,小船在黑夜里遭遇到巨大的风浪,幸得脱险的经过。全诗分三段。第一小段四句,叙述自己乘着小船,将要进入沌河口的时候,江上陡然风浪大作,黑沉沉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小船随时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五板”是一种小船,船上没有桅杆和布帆,江边的人家,常常用作短途行旅的工具。沌河口,简称沌口,在汉阳的西南。这段写小船黑夜遇到风险。

第二小段六句,写同行的周君(子周子:意为周先生,前一“子”字是敬称。),在风狂浪大之时,他毫不畏怯,在茫茫的夜幕里,果断而勇敢地把长竿插在舱口权当桅杆,又挂上芦席代替蒲帆。于是小船像野马一样在汹涌的浪涛中,破浪直前。当这个时刻,船上的乘客蜷伏在小舱里任其颠簸,茫然不知所往(所诣,即“所往”之意),死生也置之度外,仿佛能够得生,那只是偶然的事了。这一段写周君在紧急的当儿,智斗风浪的措施,妙在先不预示结果,让人们捏一把汗。

第三小段四句,写小船竟得安然脱险的经过,诗以“忽闻”两字陡转,船上的人,忽然听到船驶入江边草丛里的声音,又稍稍辨认出岸上星星的灯火,于是插下系船的小木桩(杙,小木桩。此处作动词用,意为系缆。故“杙船”即指系船于木桩。)大家欣然登岸,尽快地在野店里买点酒儿压惊,共庆脱险。

全诗记叙生动简洁,语言明白如话,使人们读后有如亲历其境之感。

第二首诗回忆江行为风雪所阻,留滞在鳌背洲上的情况。全诗分两大段:“扬舲下大江”以下至“波里任倾侧”为第一大段;“晨兴视毡上”至结句“闲对妻儿说”为第二大段。

第一大段前四句写乘着有船窗的小船,在江上飘扬东下。那知连日风雨交加,随后又朔风劲吹,飘起大雪,船停泊在江岸南边的鳌背洲旁,整整十天不能开发,这四句点明江行情况,留滞地点和停留时间,是事件的开端。中四句写江岸边上的坚冰,竟结得有一尺多厚,像刀剑一样,不时触着舟船。岸上雪深近丈,屹立如同白玉砌成的城墙。这四句极写雪深冰厚,冰雪不仅封住了前进的道路,船儿且有触冰沉裂的危险。后四句写同行的二三友人,在这冰封雪阻的当儿,还是胆壮得很,他们谁也没有恐惧的心情,蒙上毛毡,蜷卧在篷舱里面任凭船在寒波中摇摆倾侧,泰然处之。这四句写船上乘客的情况,他们在留滞期间并不慌乱,在小船上度过大风雪的夜晚,俟机出险。以上第一大段,集中写江行遇险。

第二大段十二句,写第二天清晨脱险登岸的经过。这段前六句,写清晨醒来,毛毡上已被钻进船舱的雪片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皎洁的积雪。船上的人很想登上江岸,但苦于没有梯子。江岸被冰雪堆得高高的。想留在船上,却又耽心岸边冰块频频崩裂,异常危险。最后大家还是使尽气力,努力向岸上扳援,幸而岸上有居民相接,得以脱离险境。后六句写岸边的荒村上,只有三两家贫苦的住户。他们也正在寒冷的冰风素雪中忍受煎熬,他们缺衣少食,但很想买点猪肉祭祭波神,却是通往市上的路径已经断绝,就只得安坐在冰雪覆盖的小屋里,凄冷地对着他们的妻儿,诉说风雪之苦。正是“朱门歌管消寒夜,谁念江头风雪人?”这一大段以写船上的人清晨出险为主,以荒村人民贫苦的景况为衬托。在船上脱险的人们看来,这江岸边上的小茅屋里,如今就是他们感到幸福的所在了。

此诗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语言高古简洁。用了入声韵,更增险急之感。

第三首诗仍然是写江行,具体写在彭泽湖口所见的庐山胜景。头四句写船离湖口之后,还没有赶到落星湾,在船上经过两三程水路,由于湖面开阔,庐山高大奇峭,所以程程都可以看到庐山不同的侧面,其景象也各自不同。湖口县就在彭泽湖口(原先是个集镇,南唐时,开始设县。今属江西九江),这里和落星湾接近(落星湾在星子县,《水经注》记载:“[彭泽]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旧有星坠此,因以名焉。”)。这两处都在庐山之东,在彭泽湖(又称鄱阳湖)的西北:苏轼有诗句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从庐山东侧的水路上看山,那么他的所见,自然只是庐山的侧面的面貌了。

次四句写庐山胜景,全从远望着笔,庐山遮蔽着半个天空,五老峰上带了云帽。早晨看上去,金光重叠,霞彩缤纷;傍晚看去,夕阳返照,紫霭增辉,陡峭的巉崖上,呈现一派嶙峋的紫绛色。真是美丽壮观,豁人心目。后四句写所见的山畔飞瀑以及山间云气蒸腾变化的奇景。庐山上的瀑布,不止一处,而以香炉峰的瀑布最为瑰丽,作者是在湖舟上遥遥相望,所以只能仿佛中想见一斑,却不能看到全貌,正在作凝思想往的时候,忽然之间满山云气,奔腾汹涌,庐山霎时隐在云层中间,再也不能看到什么了。而云雨却弥漫人间,到处是迷迷茫茫,山上、江上、湖面上,浑然一色,变化之奇特,使人顿生“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感。

此诗语言清淡流畅,不着意琢炼,然而能得舟行所见庐山之神,颇有空灵缥缈之致。

(马祖熙)

【作者】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其诗初学黄庭坚、萧德藻,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更多姜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