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荆山原文
望荆山
江 淹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尊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注释】
1、奉义:犹“慕义”。义,《艺文类聚》作“诏”。
2、南关:即指楚塞。对于中原说是南关。桐柏:山名,在河南桐柏西南和湖北随、枣阳两县接界处。
3、鲁阳:县名,即今河南鲁山,境内有鲁阳山。
4、无留影:树叶落尽,原野空旷,所以用“无留影”来形容。
5、桡:散。一作“挠”,扰。
6、肃:寒也。涨:读平声,叶韵。
7、玉柱:弦乐器的代称。柱,是筝琴等乐器上架弦的东西。掩露、含霜:言气氛悲凄。
8、苦寒、艳歌:即《苦寒行》、《艳歌行》,都是曲名,属《相和歌》。
望荆山赏析
本篇前半写山川形势和风景,后半写因岁晏引起的悲思,是从宋建平王刘景素在荆州时所作。景素曾为荆州刺史。江自序云:“弱冠以五经授宋始安王刘子真,始安薨,建平王刘景素闻风而悦,待以布衣之礼。”荆山:在湖北南漳西。
这首诗是江淹将近三十岁时写的。这时他随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在荆州,恰值刘宋王朝政治昏乱,景素僚属多劝其利用荆州形胜之势举事,淹曾从容谏阻,这首诗里即隐约地透露着当时对政治的危惧之感。
荆山为今湖北省内的名山,从保康、南漳两县东南迤逦于沮漳二水之间。古代曾称楚为荆,即因荆山为楚之地镇。诗的前八句切合本题,描写眺望中的荆山。首句交代所以见到荆山的因由,乃因奉职到江汉。这里的“义”包含朝廷的任命及他与刘景素的君臣关系,意谓他是奉朝廷任命作为建平王僚属来到江汉地域的,这样点明来由,奠立了下面抒情的政治基础。次句接着概略地表示对于荆山山势广袤的观感,“始知”二字见感觉之新异。“楚塞”指荆山,因其为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蔽。三、四两句紧接着第二句的“楚塞长”加以形容,写出荆山伸展的形势之遥远。“南关”,谓荆山南端的关口险隘之处。“桐柏”,山名,界于信阳以西的河南、湖北两省间。“西岳”言荆山西端的峰岭。“岳”本可泛称一般的高山,不必限用于五岳。“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这二句说,荆山的南关要绕到桐柏山,其两端的峰岭将伸出到鲁阳关。其实荆山距桐柏山和鲁阳关都很远,这样说来,乃是诗人面对荆山的走势而设想其伸展所至,带有很大的夸张性。“寒郊”以下四句则写望荆山时所见近处郊原的深秋景象。这时郊野一片荒寒,木叶都已凋落,见不到什么阴影了,只是悬在空中的秋日的光辉显得特别清明。“悲风”句形容深秋风势之猛。“挠”为屈曲之意,林木被吹得弯曲着,风势之猛可以想见。“风挠重林”,更可想象密林中树木参差俯仰之状。而“风”上着以“悲”字,一方面因深秋景象萧条,迅急的寒风,自然使人易于产生悲感;另一方面,也有诗人此际政治处境中的主观因素。“云霞”句写对于河流水涨的感觉。河流到了深秋一般是不会涨水了的,可是汉水和沮漳二河却往往在深秋还要发一次洪水,诗人这次适当其会,故而如实反映到本诗中。句中一个“肃”字下得很精要。“涨”,在这里作为增长得浩大的水解。深秋发生洪水,自足令人惊警,而云霞照映,尤足显现出河流的涨势,使观者顿生凛然之意。
“岁晏”以下六句全为抒情,以“岁晏”二字总束上四句所写时节景物,带起人的感情。“岁晏君如何?”这句问得很突然。诗人在描写了一幅肃杀的深秋景象后,忽然提出问题,而悲不自胜,这其中必有伤心之事在。“岁晏“句中的“君”当是指建平王刘景素,因为在全诗中看不出诗人的羁旅室家之思,而景素在荆州正处于政治上的危机境地,诗人曾举多种历史教训苦言谏诫过。所以这个“岁晏”看来是指肃杀的自然季节,而实是对于危险的政治气候的提示。“君如何”的意思是“你究竟打算怎样啊”,其中的利害关系诗人已陈说很多,这里只是从彼此的会心处叩问一下,但由于景素陷于邪说已深,诗人忠言难入,才悲伤得“零泪沾衣裳”。细揣“玉柱”以下四句情节,则知从“岁晏”至终篇六句所写,当是眺望荆山后一次亲密宴会的场景。“玉柱”二句写出座中默然时一片沉寂严肃的气氛。“玉柱”之“柱”为瑟的安弦部件,以“玉”形容其质之精美,这里用指整体的瑟,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以偏概全的表现手法,如以帆或棹概作船一样。“玉柱空掩露”意谓瑟一直停放在露天中未演奏,夜深空空地蒙上了露水。“尊”为酒器,于前冠以“金”字形容酒器之华贵。“坐”在这里当作“自”字解。由于深秋夜久,金尊中的酒到口使人自然感到带着霜意的清冷。末二句写闻到乐曲演奏时的情绪。经过一阵严凛的沉寂之后,乐器演奏起来了,而奏的乐曲为《苦塞行》,这是曹操北征高干时写的,内容为行军途中艰难寒苦之况。奏出这一乐曲,一方面切合此时的节候及气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刘景素图谋发动叛乱跃跃欲动的征兆,因而使人感到“再使艳歌伤”。“艳”为楚歌之称谓,“艳歌”即楚地曲调。这二句意思说,一听到以楚调奏出《苦寒行》歌曲,使人再度心情感伤。因前面已经“零泪沾衣裳”了,故此云“再使”。
这首诗题为《望荆山》,只是在前端以“南关”二句形容“楚塞长”,以宏观眼光,概述荆山大的形势。“寒郊”四句不过是从所在近处郊原景象显示出时节气候,未涉及荆山胜景。而最后六句的抒情,似与荆山了不相关。但如依据诗人生平经历及当时现实政治情况来探索,则可知这首诗不是游览山水之作,而是政治抒情之篇。诗的首句即明白表出自己的政治使命,作为一个藩王的臣僚,是应辅导藩王确守正道拱卫宗国的。“南关”二句乃以移陈楚塞形势表明荆楚地域之广大,以见作为此地藩镇之责任重大。然而地势形胜,翻滋逆谋,遂于“寒郊”四句借描写望中时节风物,微露自己对荆地政治前途的寒凛之感。于是最后六句更进而情不自禁地宣泄出自己的悲感,如非关系重大,何至悲伤得如此深沉!《梁书·江淹传》说江淹在荆州谏刘景素,甚至言“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规诫到这般深重明切的地步,由此可以理解本诗后端的情意所在及悲伤因由。我们更可了然于本诗的意义,绝非一般游眺山水、流连光景的歌咏,而是现实政治生活危惧的悲呻。
(胡国瑞)
【诗人名片】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县(今河南兰考)人。出身孤寒,沉静好学,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仕宋历齐入梁为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江诗幽深奇丽处,在宋、齐诗人中和鲍照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