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楼早起二首》原文赏析-江湜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01:56

湖楼早起二首原文

湖楼早起二首

江湜

西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

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

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

湖楼早起二首赏析

这两首小诗,以虚实不同的笔法描写了西湖清幽淡雅的晨景。

虚实关系的处理,在我国古代文艺和古典美学中,是极受重视的。如绘画理论谈画面上有画部分与空白之间的关系,就有“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华琳《南宗挟秘》)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之说。诗画本相通,故虚实相生的原理在山水诗中,自唐以来也得到广泛运用。此选二诗,就较典型地运用了虚实原理。

第一首小诗采用以虚出实之笔,传神地描绘西湖晨景。西湖胜景颇多,如“雷峰夕照”“苏堤春晓”“三潭映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平湖秋月”“花港观鱼”等等,不一而足,在一首不足三十字的绝句中,要把诗人对西湖晨光整体观照的印象逐一绘出,绝非易事。面对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江湜巧妙地以虚实之笔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照。诗的前两句切题,且大笔勾画西湖秀景。首句提起,虚写楼居湖上,晨起所见西湖的整体印象。“纳朝光”三字描绘天光、水光、山色浑然一体的湖楼景象,诗人没有精雕细镂地刻画某一处景色,而是将楼上所见一笔掠过,写得极虚。次句由眼前景而追忆梦中事,诗人仿佛觉得梦中所见与眼前所见依稀相似,但“起辄忘”说明梦境已不分明,难以描述。这两句写西湖景色,用墨淡远,似有许多美景,但却朦朦胧胧,飘忽不定。“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二句,空外传音,写出西湖神韵。梦中之景,实难寻觅,但诗人依稀记得的是从南屏方向凤林、慈净二寺一长一短的钟声在梦中萦绕,此刻他还觉得这钟声仍旧在湖光山色中回荡。西湖南岸的“南屏晚钟”为西湖胜景之一,江湜利用人们对这一胜景的熟知,以钟声来唤起人们的审美回忆和沉思。钟声原本无形,况是梦中所闻,其缥缈虚远更令人不可捉摸,而读者所熟知的南屏景色却相对钟声而显出其“实”,所以有声无形的钟声,可视为一种虚的“空白”,这种空白所引起的联想,也就再现了“实”的西湖画面。

第二首与前一首似脱实粘,但却采用的是以实写虚之笔,“双峰插云”是西湖十景之一,本诗通过对南高峰周遭景色描绘,曲曲传达出诗人观照西湖时的心态。诗的前两句写晨曦水气升腾中突兀入云的南高峰色,从垂直方向上用上升的水汽和直插云霄的南高峰敷设背景。诗的末二句是一大镜头,宁静的湖西上一只小船向西划去,这“三人两是僧”的小船,和开阔的湖面,是横向铺开的中景和前景。这样的意境与前诗袅袅飘荡的佛寺钟声融为一体,究竟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本诗实景背后所暗示的又是什么?刘熙载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艺概》)西湖西岸有佛教名刹灵隐寺,小船载着僧人径投西岸,加之前诗中由南屏方向风林、慈净二寺飘散的钟声,从表面上看,只是为西湖晨景增添了几分神秘淡远的色彩。但在诗人心底所观照的西湖,除去晨色的优美,或许更重要的是潜意识中的皈依佛门的呼唤,它是通过本诗实景暗示出来的。

这两首诗以不同的手法处理了虚实关系,写法看似大相径庭,然殊途同归,其艺术效果是一致的。它们把西湖的实景和联想的虚景结合起来,不仅较全面地从整体上描绘了优美的西湖晨光丽景,而且引出了诗人在审美观照中激发出的对世俗生活厌倦和对佛门向往的心绪。这样就使诗歌情味显得幽淡隽永,诗情画意俱足。

(田耕宇)

【作者】

*江湜,字弢叔,江苏长洲(今属苏州市)人。约清文宗咸丰末年(1861)前后在世。官浙江候补县丞。工诗。由于身世坎坷,诗多写穷苦之状。著有《伏敔堂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