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巴峡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原文
初至巴峡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
贾至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远近,白云明月吊湘娥。
【作者】
*贾至(718—772),字幼邻,一作幼几,洛阳(今属河南肃宗时为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因事贬岳州司马。后官)人。初为单父尉。至右散骑常侍。
初至巴峡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赏析
巴峡,这里是指湖南洞庭湖滨的岳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贾至因为受到房琯事件的牵连(房琯是唐肃宗的宰相,因得罪肃宗被贬),由朝廷的中书舍人被贬为汝州刺史,第二年亦即肃宗乾元二年(759)唐军与安史叛军交战,败于相州,贾至只得弃城出走,又被贬为岳州(即岳阳)司马。在此之前,李白(李白按家族同辈排行为十二,故称李十二。下文裴九同)已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夏岳阳,流连较久。恰在此时,贾至亦遭贬南来,于是结伴一起同游洞庭湖,赋诗饮酒,相与唱酬。裴九,经近人考证,可能即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中的裴隐,字逸人,也是李白的朋友。
这首诗题目之下一共有三首七绝,是七绝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此时的贾至,和李白一样,都是被贬官放逐之臣,内心自然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幽怨。不过,这首诗却没有直写这一点,而是通过非常婉曲的手法,在俊逸清畅的风格中,借描写山水之乐,来寄寓一种淡淡的哀愁,从而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诗歌开始两句直接描写洞庭深秋的景象:他们泛舟在洞庭湖中,但见沿岸都是经秋的枫树,那红彤彤的树叶在劲吹的西风中纷纷飘落下来。而洞庭湖的秋水又是那么碧绿清澈,乘着夜潮荡起微微的波浪,潺潺地拍打着船舷。这些描写,红红的枫叶和碧绿的秋水交相映衬,飘落的枫叶和微波动荡的湖水互相感发,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有声有色的洞庭秋色图,而泛舟人内心的喜悦也由此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这里,作者还暗用了《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和《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意,增添了诗歌的内涵,把景色表现得鲜明而又沉着,耐人寻味。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上用楚辞语布景,下遂有湘娥之吊,逐臣托兴之微意也。”是很有道理的。
后两句,作者在前面写景铺垫的基础上,把笔锋回向自己:“乘兴轻舟无远近。”他们一面观赏着沿岸和湖中的山水美景,不知不觉地让一叶扁舟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管远近。这是一种多么自由自在的景象!从诗句中的“乘兴”“轻舟”等文字中,委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在浩渺无际的洞庭湖中泛舟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境,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那个美妙的环境中。正如清人徐增在《说唐诗》中说的:“乘轻舟而去,不论远近,亦犹子猷雪夜剡溪,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意,全不作主张。正见此身迁谪,一凭执事意思,随它去罢了。胸襟何等洒然!”最后,作者作了精彩的结尾:“白云明月吊湘娥。”这一句,不仅补足了前面景色描写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白云明月”,一轮皓月当空,天上白云悠悠,倒映在湖水中,四处波光粼粼,进一步为洞庭湖的美好景色作了渲染,让景色更加鲜明、生动;而且从深层次上交代了他们朋友一行泛舟的目的——“吊湘娥”。“湘娥”即湘君,传说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姊妹俩都嫁给了舜帝。后来舜帝南巡,死在了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她们来不及追随,悲痛不已,最终自沉于江湘之间,后人追祀她们为湘水之神。这里,湘娥是美好而又悲伤、不幸的形象的化身,而他们要来洞庭湖中凭吊她们,就是对她们的同情,也就是要引她们为同调,可见自己内心也和她们一样,有着多么深沉的悲哀。而这种悲哀,也正是他们不幸身世的表现,是放逐之臣内心的自我袒露,诗思通过愉快、轻松情绪的巧妙转换,层层深入,到最后表现得极为深沉,而整首诗又一气呵成,轻快流畅,体现出了作者特有的风格。
这次洞庭泛舟,李白也写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即《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也是一组七绝组诗。第一首是:“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说:“妙在略寓怀古之意。此诗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落句感慨之情深矣。”可与贾至的这首诗歌互相参读。
(管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