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原文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题李凝幽居赏析
【赏析1】
贾岛便是以这首诗中的“敲”字闻名于世的苦吟诗人,这首诗则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写了诗人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
首联以精炼的笔触,描写了“幽居”周围的环境。诗人先写“幽居”周围邻居极少,人迹罕至;通向“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些描写,都突出了一个“幽”字。诗人淡淡两笔,就再现了“幽居”的神髓,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写诗人月夜访友,来到门前。这一联是历来为世人所传诵的名句。据说有一天,贾岛骑在驴子上,忽然想出这一联,自以为得意。然而到底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苦思冥想,还手舞足蹈。这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贾岛忘了回避,撞了上去,被卫兵们抓住押到韩愈面前。韩愈得知情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代他思索,最后认为“作敲字佳矣”。为什么敲比推好呢?因为既是夜间,怎知“鸟宿池边树”呢?有了“敲”字,才更合情合理。何况用一个“敲”字,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了进一步表现。
颈联写诗人所见之景,续足“幽”字。“桥”承“池”字,“野”承“荒”字。“荒园”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桥将“野色”“分”向两边。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尾联作后约之言。所谓“不负言”,应该是省略了二人夜谈的内容,因此显得余意不尽。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主旨。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本诗语言质朴,韵味醇厚。
【赏析2】
这首诗的知名度也许并不是特别高,但“推敲”这个故事却是流传甚广,“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纵观全诗,其诗眼就是一个“幽”字。虽仅为八句,细细品味之下,却可分为景幽、情幽、心幽三个层次。
景幽。作者去走访自己的友人李凝,首联描绘了其居所的环境特点:园子已经荒芜,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通向其中,附近并无人家居住,只有李凝在此闲散度日。简单的两句诗突出了隐士所居之所的荒凉僻静,远离尘嚣。也可看出主人对世事的无所用心。关于颔联两句有一段文坛佳话:据说是有一天,贾岛骑在驴子上忽然想出的,自以为得意,然作“推”抑或是作“敲”,颇费踌躇,于是在驴背上苦苦思虑,还不断用手作推敲之势。不知不觉中竟然撞到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被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得知情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代他思索,最后认为“作敲字佳矣”。贾岛由此得到韩愈的赏识,两人做起了朋友。为什么“敲”比“推”好呢?因为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醒了宿鸟,鸟儿受惊后飞离鸟窝,发现并无异样后又复归巢中。这样来理解合乎情理。而且万籁俱静之中,回荡着清脆的敲门声,更衬托出环境之幽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岛曾经做过和尚,因此此处的“僧”即是指自己。颈联两句的理解历来有争议,若理解为写诗人归去途中路上所见美景,则与尾联的道别语无法承接,因此,理解为诗人推门入园后所见似乎更合情理:月色如水,园内仍是一片荒凉,一条小桥平分野色;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是云是石,亦真亦幻,迷离清寂,别有一番幽情。
情幽。在一个清寂的夜晚,作者特意去郊外寻访一位友人,有访隐士之情;寻访的过程,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和感性,细细体尝着这恬淡幽静的自然之美,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悠然自得的情趣。诗中并无直接言情之语,然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渗透融合,便产生了意蕴深远的意境。
心幽。心幽是指在景幽和情幽的基础上,从精神上产生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既是表达此意:我暂时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我们的约期共同归隐,决不食言。这也正是全诗的主旨,作者早年曾为僧,后虽还俗,但佛教出世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却是一生的,他的不少诗作都流露出隐逸生活的倾慕和向往之情,隐者不入俗流、亲近自然的理想人格始终是他的追求。
苏轼以“郊寒岛瘦”来概括贾岛和孟郊的诗风,主要是指二人之诗俱有清寒枯搞、孤峭瘦硬的特点,有时过于推敲字句,有刻意求工之斧凿痕迹。但本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并无雕琢之气,反而妙趣天然。
(郭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