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原文赏析-胡天游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22:50

晓行原文

晓行

胡天游

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时雨拂衣。

行客落花心事别,无端俱趁晓风飞。

晓行赏析

这首诗写清晨赶路时的心情,在一层淡淡的羁旅愁思中,隐含着触物兴感的凄迷怅惘之情,但却写得意态自然,具有轻松抒情的笔调,别致而有逸趣。

“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时雨拂衣。”这两句写早晨梦醒后从驿站被催上路的情形。但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委婉地曲陈其事,在一波三折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诗情。第一句的本来意思是,在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上的穆陵关西面的驿站里,清晨,作者听到黄莺的鸣啭,不觉从梦中醒来。这样的意思,诗句“梦阑莺唤穆陵西”却完全是倒过来写的,首先点出了“梦”字,使“晓行”与迷离的睡梦相连,表明清晨起床之早。而“莺唤”二字,又进一步暗示出作者对梦境的留恋,因为莺并不会唤人,这是作者别有感觉,仿佛是黄莺惊破了他的好梦,在睡眼惺忪中还牵系着梦里的绵绵情思。到句末,方才点出梦醒的地方,原来是远离家乡(作者是浙江绍兴人)的“穆陵西”,作者此时在这陌生的地方茫然地掉头四顾的情景,以及由此而透出的异乡羁旅之思,全都默默包含其中了。这样写来,不仅符合生活的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客行早起的神情意态,而且读来颇有一种宛转顿挫之美,这正是诗歌的妙处所在。第二句接着写梦醒后驿站官吏的催促,作者开始出站,这时才发现野外正在下面,雨水飘洒到衣服上,带来春朝的寒意。这一句的“催”字,与上句的“唤”字连用,“唤”而又“催”,充分表现出旅行中的行色匆匆,艰难劳苦之意不言而喻。句中“雨”字与上句“莺”字相呼应,不仅表明了季节是春天,因为黄莺多在春季鸣叫,而且也表明昨夜正经过了一场春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诗句)雨打花落的情景,自然隐含于字里行间,意思深长婉曲。这两句读来轻松自然,好像是作者信手拈来,但仔细玩味后不难发现,其实经过了作者的惨淡经营。

由于前两句中已经包含着客行匆匆和雨打花落之意,到第三句的转折时,作者就明确地写出“行客落花”,似承似转,亦承亦转,巧妙而自然。不过,作者却不是把“行客落花”相提比并,而是进行对照反衬,指出他(它)们的“心事”有“别”。也就是说,行客的心事与落花的心事是不相同的。“落花”的心事是什么呢?在风吹雨打中,零落飘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词句),充满着凄然伤感之意。作者说“落花”也有“心事”,是将它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变得更具情趣。与“落花”不同,“行客”却有着另外的心事。作者虽然没有具体写出自己的“心事”到底是什么,但根据作者身世可以揣度。他在乾隆年间举博学鸿词因病不终场而出,长期客游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飘飘然颇有“天地一沙鸥”(杜甫诗句)之意,则他的不得已而流落在野,又不得已而以客游消遣的心情,是不难想见的,这里面多少有一些悠然自得之意,自然与落花相异其趣了。然而,尽管“心事”有“别”,在这绝早的清晨,“行客”与“落花”却“无端”(没来由)地趁着晓风而“飞”。这里的“飞”字,对于“落花”来说,是因风雨摧残而飞落,而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在路上跨马疾行而走,两相映衬,虽然有别,却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身世无处寄托,行踪飘忽不定,其间透露了作者的隐隐的行旅之思,特别是在“无端”二字中,有明显流露。但这意思,总的说来却非常迷离朦胧,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可谓婉曲之至而又神韵悠扬。

此诗虽然写得情韵悠长,有一种朦胧美,但在具体描写上却十分精细,后二句的同中见异,异中寓同,真是刻画入微,给读者留下了多少遐思远想!全诗虽然不以叙事为主,但仔细领会,包含其中的在驿站晓行的整个过程,都井然有序,纹丝不乱。首二句言“梦阑”“驿吏催”,则起床、盥洗、备马等情节自在其中,似乎连驿站一片忙乱的情景,以及人喊马叫的声音,都可想见;“雨拂衣”,则又说明已经出站、上路。三、四句的“行客”和“飞”,进一步说明已经在路上匆匆行走了。这些,诗中没有明写,却可以味而得之,深见含蓄之美,也见出作者长于剪裁的功夫,体现出精炼之美。

(管遗瑞)

【作者】

胡天游(1696-1758),一名骙,字稚威,号云持,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雍正时副贡,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以病未终试。后客游河北、山西等地。工骈文,亦能诗。有《石笥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