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矶原文
慈姥矶
何 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慈姥矶赏析
从第三句的“一同”与结末的“客悲”看,诗中有两个人,是为离别相送。究竟诗人是送者还是别者,诗中、题中,都没明显昭示。味其大意,可能是留别诗。这是何逊——也是六朝人制题不严带来的麻烦。
首二句一方面写别时之景,也顺便点明留别时间。远处暮烟澹澹,在遥远彼岸悠悠升起。近处水面,斜阳冉冉照着平静的江流。动态的物象中,烘托出一片静谧的氛围。特别是“斜阳照安流”,虽出之白描,但可想见其色泽光度。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抵此一注。“安”极趣致,是为前半篇之眼。不仅显出江水无语,静静东流,似乎“斜日”“暮烟”,都处于“安”的状态之中,还有那隐伏在客观景物背后的主观情绪,不是也是安宁的吗?韦应物的“夕阳明灭乱流中”(《自巩洛舟行入黄河……》),景观与此仿佛,气氛顿异,全在“安”“乱”上分疆划界,可移作此句一反注。
第三句的“心赏”,意指有契于心,欣然自得。这是南朝人的流行语,鲍照的“心赏固难恃,貌恭岂易凭”(《白头吟》)、谢朓的“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京路夜发》)者皆是。这句是说,知情好友,携手同心,一起观赏黄昏夕阳美景,岂不是欣然乐事。故次句云可“解忧”。着一“去乡”,点出留别之意。句首的“暂”下得有分寸。光线柔和的黄昏,明丽的江景,与同心者徘徊,对于离乡怀归之思,只是“暂解”而已。也为下文悲从中来埋下了伏笔。
上四句写留别之时,下四句写分别之后。举手告别,挂帆江行,自然要顺江远望,瞻视前路:“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野岸”,犹言远岸。“平沙”,指广漠的沙原。只见遥遥宽阔的两岸,在广漠沙原的远处合为一线,望不到尽头;连绵不绝的山峦,暮霭升浮。“远雾浮”看似和篇首“暮烟起”相近而重,实有异别。这是放眼极望路经之处,“远雾”又托出日暮的时间感来。“浮”字状雾升动,也隐然逗起“去乡忧”在心中跃跃浮动。“野”“远”映带出不少落寞情绪来。这两句写景遥接首二句,也引出默然神伤的心绪:“客悲不自已”,刚刚解维放舟,离家作客之感就袭上心头。“不自已”,是说别情难禁,也就是他所说的“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相送》,也是留别诗)。这句回应“去乡忧”,使得“暂解”神圆意足,反衬出此处“不自已”的分量沉重。这一句是全篇之焦点,神光照射前后。末句的“江上望归舟”是向后望,望那刚才送己而此时已遥遥归去的友人之舟。世事相牵,独行迈迈,“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这一句勾勒,情中有景,使人想见诗人伫立船尾,引颈长望,怅然不已。这两句果前因后,一经如此倒置,悠然不尽,“蜷局顾而不行”的别离意味溢出篇外。这回望与“野岸”二句的前望,由“客悲不已”连成一气,瞻前顾后,神情一片,潜气内转,意脉贯穿,意味悠然而长,情感渊然而深。
张玉穀《古诗赏析》认为此诗写“辞家出门,有人送至矶下,泊舟竟夕,明日送者舟归……(前四句)是追叙昨日事”,后四句写今日之别,复述矶景。其解圆通,可备一说。
诗题“慈姥矶”,只点明留别地点,大概自隋以后,很少有这含混的题目了。全诗四句写景,四句言情,措置错落。景语清迥明净,风华自布。情言婉转,浅语俱深。语语实际,全无滞色,语气悠柔中含缠绵之致。陈祚明论其“生乎骈丽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状景必幽,吐情能尽。故应前服休文(沈约),后钦子美”。诚哉是言。此诗对于动以“骈丽少六朝”者,无异于一副清凉剂。
(魏耕原)
【诗人名片】
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人。八岁能赋诗。少时被范云赏识,结为忘年交。范称何诗“能含清浊,中今古”。累官至卢陵王记室,卒。有《何水部集》。何诗不多,风格清泠,足成家数,梁人重谢朓诗,惟有何逊与谢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