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唶歌原文
咄唶歌
汉乐府
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
枣欲初赤时,人从四方来。
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
咄唶歌赏析
《咄唶歌》是一首小诗,属汉代杂曲。全诗共六句三十个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人世间的冷热变幻的深切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另一个思想侧面,对人世间人人彼此相见、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具有极强的民歌色彩。
此首小诗以其强大的凝集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绪。全诗没有描写重大事件,也没有写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而是仅仅截取了枣熟前后人们的不同态度,着意进行艺术刻画。“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诗人开始就交代了枣的长势情况,密集的果实映入人们的眼帘。但是,读者并没有从密集的果实中感到喜悦,而是产生了无限惆怅。这种无限惆怅的心理感受,也正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诗人的笔触饱含着哀叹,“枣下何攒攒”完全是一种责难。诗人为什么如此哀叹、惆怅,这里并没有说,只给诗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开头两句既是全诗的伏笔,又是全诗的序幕,强引读者向着哀叹的渊源探求。
“枣欲初赤时,人从四方来。”诗人此句极力渲染枣刚刚要红的时候,人们的热情场面,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表现了人们对刚刚红了的密集果实敬慕不已。诗人这种气氛的渲染,意在加重哀叹的程度。人们果真如此热情吗?诗人又接着写到“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这两句,诗人笔锋急转,情调一落千丈,枣刚红的时候,人们的热情态度导致的热闹场面顿时无影无踪。枣一旦落尽枣树下再也不见人,再也没有谁来看上一眼了。至此,将当时人世间的冷热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说这是现实的折光,也是时代的写照,是一首劳动人民的哀叹歌。
此诗尽管短小,但同样反映作者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同样显示出层层波澜,有开端(枣下何攒攒),有发展(枣欲初赤时,人从四方来),有结束(谁当仰视之)。句句见忧愁,字字有哀叹。特别是诗中的对比描写,更加重了艺术感染力,枣初赤时的人们蜂拥而至,对比枣适今日赐时的冷落无人视之,却给人肝胆欲碎的感受。前者写得气氛越浓烈,后者哀叹的程度也就越强。这种场面的对比描写,可谓此诗的“绝妙之毫”。说作诗讲究“诗眼”,此处也是“诗眼”处。这首小诗构思也是极为精巧微妙的。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枣”字着力描写,哀叹时在“枣”,表现人们的冷落时还在“枣”,每两句都是枣字开头,“枣”字活跃了全诗的始末,但没有给人厌倦之感。
此诗不仅再现了自然界果实环境的变化,更可贵的是再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世界)的变化。如果说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种静态的,那么人的内环境(心理世界)的变迁就是一种动态的。这种内自然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外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正是人的内自然(心理世界)的无穷变化,才显示了语言艺术的强大威力。因此,我们说此诗能给人“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的感受,是极为恰当的。
这首小诗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技巧,都可称得上“冠绝千古”(胡应麟《诗薮》)之作。
(张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