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原文
上留田行
汉乐府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注释】
1、里:古代居民区。古时二十五户为里。
2、亲父子:同父之子。李子德《汉诗音注》曰:“观其诗意,似讽父之听后妇而不恤前子者。”不确。
上留田行赏析
崔豹《古今注》曰:“上留田,地名也。人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邻人为其弟作悲歌以讽其兄。”
这首乐府古辞,只有四句。叙述了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断:一个人驾车路过一处居民区,听到有孩子在哭。定睛一看,孩子和他的哥哥像是同父之子。他感到疑惑,仔细一问,原来是孩子的哥哥不肯照顾他。这个过路人感慨万分,长叹不已。
家庭内部兄弟不睦是常见的,然而长兄不恤幼弟却在情理之外。家庭作为文明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细胞。它凝聚着血缘、经济等诸因素。在家庭内部父母对年幼的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父母双亡,兄长对年幼的弟弟、妹妹也该担起抚养之义务。这些义务完成的好坏,历来被视为衡量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高下的水准。孔子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孟子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都可以看成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当然还不止于此)的理想描述。
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私有制不但在阶级之间、在家庭之间不断挑起争端,就是在家庭内部,夫妻、父子、兄弟之间,也时常由于金钱、财产作祟,而酿成矛盾、引起内讧。甚至于祸起萧墙、同室操戈,亦不为世所仅见。由此看来,诗中的那个长兄的行为虽为人所不齿,但也可以算作是文明社会中的一种不文明的必然吧。
这种丑恶现象,在另一首乐府民歌《孤儿行》中得到了更为具体深刻的反映,而本诗由于篇幅短小,其广度和深度自然都受到了限制。
有人怀疑本诗有脱文,已不可考。不过从现有的样子看,短短四句,二十字,写了一个简略的片断,甚至还表明了过路人的态度,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由于在衔接上跳跃很大,造成了很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