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头原文
新上头
韩偓
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
新上头赏析
【赏析1】
古代女子年十五始用簪束发,表示成年,叫“上头”。韩偓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写得饶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写一位快满十五岁的姑娘在学梳“松鬓”(松松地贴在两鬓的头发,一作“蝉鬓”),试穿新裙,因为就在这个春天,她很快就要举行“上头”礼了,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然而,由于过分爱好,反复打扮,她反而不知怎样才算漂亮了,于是到处去问“傍人”,究竟该怎样才好。诗歌很短小,但却一波三折,诗情婉转,读来生动有味。
诗人用富有特征性的行动,来生动地描写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电影一样地推出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对镜梳妆打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这位姑娘为什么要这样打扮自己呢?原来是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头”佳期的到来。这两句是因果倒装,逆笔推挽,不仅使诗句显得跌宕生姿,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这位姑娘认真打扮自己的动作,体现了爱好的性格。同时,第二句又暗用春天来衬托年青姑娘的朝气蓬勃,使这个形象充满生机,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精神状态。三句“为爱好多心转惑”,是全诗的关键,这一转折,不仅是绝句“起承转合”的需要,同时也是依据主人公心理的逻辑变化。这位姑娘开始一意爱好,然而求之过急、过深,难免“转惑”,不知怎样才好了。对于一个只有十五岁的还是少不更事、缺乏主见的姑娘来说,这种变化尤其十分自然。作者通过细腻的刻画,不仅进一步写活了这位女子,同时也指出了一种普遍的人之心态,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而最后一句“遍将宜称问傍人”,又是这种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的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位新婚女子,就与这位刚要“上头”的姑娘很不一样了,心中虽然也有点“感”,但她决不去“遍将宜称问傍人”,而只是“低声问夫婿”,不同年龄、不同处境的人,即使遇到类似情况,也各有不同的心理。两诗对观,可见其中道理,而更饶有风趣。
(管遗瑞)
【赏析2】
这首诗写古代一位少女爱好的心情,极其细腻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女孩子长到十五岁,就算是成人了,可以结婚了。古人在成年之前,不论男女,都将头发束起,成为两角,叫做总角,状如丫字,所以又称丫头(后来丫头偏指童女,又转为偏指婢女)。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了十五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改变发式,男子戴冠,女子加笄(簪),表示成年,加笄俗称上头。
诗写这位姑娘新近才上了头,而因为古代通行早婚,所以就在这个春天,又要做新娘子了。既然已有消息,佳期在即,所以更有必要习惯于这种成人的妆束,于是学着梳那种薄如蝉翼的鬓发,试着穿新制的衣裙。少女们总是爱好的,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在游园时,曾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真是古今中外所有少女的心声,韩倔诗中这位新上头的姑娘何能例外?正因初试新妆,爱好心切,自己看来看去,反而疑虑起来,这种妆扮,究竟对自己是否合宜、相称呢?实在把握不定,就只好去遍问旁人了。
起句之蝉鬓新裙,本是当时女子一般的妆扮,而蝉鬓之上加以“学梳”,新裙之上加以“试”,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刚刚成年少女的特定情况,画出了她感到新鲜而又生疏的心理状态,从而缴足了题面。次句忽然从远处着笔,写起姑娘的佳期来,表面上似乎与上句毫不相干,而实质上却是对上句所写试妆心情的加倍渲染。正因为这位少女刚成了年,不久又将出嫁,学梳头,试穿裙,就有了双重意义,这句诗也就更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烘托出她试妆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这样,它就又一直贯穿到下面两句。因为如果只是成年而不出嫁,那么爱好也许不至如此之“多”,以至于心里都反而“惑”了。所以,从结构上探讨,次句虽似宕开,实则承上启下。第三、四句十四个字,实有六层意思。爱好,一也。爱好多,二也。因爱好多而心转惑,三也。所惑乃是否宜称,四也。由于不能定其是否宜称而问旁人,五也。一问不足,因而遍问,六也。由于层次之多,更见出诗人用笔之曲折,针线之细密,但另外一方面,语言却极其晓畅明白,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而且自然,毫无做作。
韩偓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他善于捕捉少女们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镜头,即时地将其形神兼备地拍摄下来,如其《偶见》一首,也是可以和《新上头》比美的。
秋千打罢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诗人在这里,给我们精心地拍下了一位半大不小的姑娘日常生活中一个侧面镜头。
秋千是古代少女喜爱的娱乐运动。她们荡起秋千来,体态轻盈,姿势健美,好像仙女在空中飞舞,因此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这种运动相当激烈,何况这时又已在农历四五月间,梅已结子的时候?所以这位姑娘荡完秋千,又热又渴。一面脱掉裙子,一面要喝醍醐(精制乳酪)。事情也真凑巧,正在这时,却来了客人,这位又热又渴的姑娘不免有些狼狈了,她只好赶忙朝屋里走。可是,好奇心又吸引着她,于是就又躲在中门之后,向外窥探客人。她脱了裙子以后,随手在树上摘了一个梅子,这时,她就一面下意识地搓着手中的梅子,一面有意识地从门旁向外瞭望,其形象也就掩映于中门之间了。这正是一个半大不小的、还不太害羞却已经知道应当害羞的十三四岁的古代少女的行动和神情。如果是个更大些的姑娘,她就要更稳重一些,决不肯在中门之外就脱掉裙子,匆忙地指着乳酪要人给她。即使碰上客人,她也早走进中门去了。如果是个更小些的姑娘,她就要更天真一些,客人来了,她才不在乎,也许还会跑上去打招呼哩。注意到这些细致的区别,我们才能够体会到诗句所具有的惊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和《新上头》的主题、题材都非常相近的,则有在韩偓以前的权德舆所写五首《杂兴》中的一首。
巫山云雨洛川神,珠襻香腰稳称身。
惆怅妆成君不见,含情起立问旁人。
此诗前半写这位姑娘之美艳,后半写她的心情。
起句赞其容貌,连用两位女神来比她。巫山云雨,指宋玉《神女赋》中的山中女神;洛川神,指曹植《洛神赋》中的水中女神。宋玉形容那位巫山女神道:“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烨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曹植形容那位洛水女神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此句用典,就是告诉读者,这位姑娘之美艳,有如宋玉、曹植所描写的女神。大凡用典,意在使读者感受得更丰富,知道得更具体,而不是相反。而读者若对作者所用之典理解愈多,则体会也愈深。典故包括故事和成语两大类,它们不仅来自古代书本,也来自现实生活,我们欣赏文学,熟悉典故是需要的。
次句赞其妆束。这一句是杜甫《丽人行》中“珠压腰衱稳称身”句的改写。衱是裙腰。薰香的裙腰上面襻结着珍珠,极形容其华贵。古人形容女子体态之美,好言细腰,故《洛神赋》也说“腰如约素”(像束起来的丝织物),杜、权两诗形容腰饰之华贵,用意也同。
第三、四句写此女妆成之后的动作和心理状态。姿容美艳,妆饰合宜,妆成之后,自己也觉得不错,但同时又泛起了惆怅的心情。为什么呢?因为“女为悦己者容”,自己尽管打扮得如此之好,但那个应当看到而自己也希望他看到的人却反而没有看到。心中既然含着如此的心情,也就只好站起来问问旁人,聊胜于无了,杜丽娘在唱完“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句之后,接着,又唱了一句“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也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位姑娘心里已经有那么一个“君”,而杜丽娘却还没有梦见柳梦梅,所以她更加感到空虚和渴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