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雨原文
闻雨
韩偓
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
罗帐回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
闻雨赏析
以雨入诗,并不罕见,而这首却与众不同,须细细体味。从“蔽膝”“玉钗”等词,知道所写的是一位女子。诗的第二句不仅扣合了“闻雨”的题目,而且点出了“伤春”的意旨。而从“梦不成”的遗憾,则知她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憧憬——这显然是爱情的暗示。于是,我们可以明白:她“伤春”的真正底蕴原是相思,而“闻雨”则是强化这种相思的一个媒介。
诗打起始就着力于氛围的烘托。“夜寒轻”,既点出时间,又说明天气。“轻”字把寒说得似有重量,是用通感。春天本来就是恼人的季节,春夜则又增添了独处的静谧和境象的朦胧。天气干热人易烦躁,天气寒冷人会瑟缩,唯有这轻寒较为惬适,因而也最宜于情思生发。更何况闺房内又是这般的香气氤氲呢!(“蔽膝”,是古时妇女护膝的围裙,作跪拜之用。)
深受韩偓影响的后世才女李清照写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更兼春雨浙沥,闺人伤之如何?梦是愿望的达成,这女子多么渴望在梦中与自己的爱人欢会呀!但是销魂蚀骨的相思却又使她不能入睡,因而好梦难成,这又反转来加重了她的相思。这样,我们便看到了雨的特殊作用。
第三句进一步烘托环境气氛,写眼之所见。罗帐四面低垂,其后红烛照耀,环境是华美的,无奈只是女主角独自一人,不胜索寞孤寂之感。末句则写她辗转反侧之状。“钗”,是一种由两股簪子合成的妇女首饰。“枕函”,是中间可放置物品的匣状枕头。闺人翻来覆去,玉钗便在枕函上敲击有声。这声音与雨声相和鸣,形成了一种抒情色彩浓郁的变奏,女主角的无限寂苦之状越发凸出了。
本诗在短小的篇幅中尽力加大容量,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来加强整体效果。它广泛调动人们的嗅觉(香)、触觉(寒)、听觉(闻雨、敲着枕函)、视觉(蔽膝、罗帐、红烛)等,这一切又互相融汇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感情网络,一个幽美氛围,一个“闻雨伤春”的总体心境。其中着意突出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对梦境虽然作了虚幻的处理,但它却始终是现实的一个潜在的映照,正是这一顽执的映照,所以才把或当视为美好的现实境遇衬得苦不堪言。
爱情甜,相思苦,春雨中的相思之苦尤甚。雨能将人的恬静心态击破,而引起节奏杂沓的共振,使人在缥缈的、音乐般的境界中去作感情的漫游,接受痛苦的洗礼。
(葛培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