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湖南清绝图原文
题湖南清绝图
韩驹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
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
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
故人谓我乃绢素,粉精墨妙烦良工。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
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
题湖南清绝图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的名称是《湖南清绝图》。画面上展现的湖南山水风景,有衡山诸峰,有潇湘之水。可以想见,这是缩千里于尺幅的艺术概括。
起二句先交代画的来历。湖南境内的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盖、石廪、天柱、祝融。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可以约略想见天柱、石廪、祝融诸峰的峻险奇伟。诗人的一位老朋友刚从湖南回来,带回一幅《湖南清绝图》,上面画着衡山诸峰。如果照直交代叙说以上事实,不免平淡寡味。现在用“来从天柱峰”点明故人来历,已给人以平地见山,突兀而起之感;紧接着更故作惊人之笔,说他“手提石廪与祝融”,便觉奇趣横生,警动不凡。两句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下文。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坡陀,是不平坦的意思。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巉岩不平、绵亘百里的奇峰叠嶂,然而这广袤的山峦却又怎能安放在这小小的行李之中呢?上句是以画为真,以虚为实;下句却又疑真为幻,疑实为虚。这虚实真幻的感受,不但突出了画艺的高妙传神,而且由于只加暗示而不说破,将悬念推进一层,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诗人努力将平常的事物化为新奇的意趣。
接下来四句,是对画面上景物的进一步描写。前四句由交代画的来历带出了画上的峰峦,这几句换笔写水。先上后下,先山后水,符合赏山水画时的自然顺序。山峰之下,有清莹的潇湘之水在静静流泻,水边,是白色的平沙,赭色的江岸,岸边的丹枫正在秋风中摇曳。在浦口的港湾内,渔舟已经停泊下来,而江面上的客船却还在趁着日暮顺风行驶。这四句叙写画中景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动静相间,错落有致。“泻”字、“摇”字、“争”字,分别传出水、枫、舟的动态,它们与表现静态的“清”、“平”、“赤”、“丹”、“宿”等字互相映衬,组成一幅鲜明和谐的潇湘秋暮图景。“已”、“犹”两个虚字,彼此呼应,细致地表现出同一时间、空间范围内景物的不同情状,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写到这里,已经把画面上的山水佳胜大体上再现出来了,下面乃转笔写到自己的感受,并顺势点明以上所见原是一幅绢本山水画。大梁,指北宋都城汴京,是作者客游之地,此处点出,暗逗结尾处的感慨。“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是说画上的物象(山、水、舟、枫等)与平常所见到的真山真水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又似又不似,即经过艺术概括、高于自然原型的山水艺术形象。到这里,前面所设的悬念涣然冰释,翻过头去,却更感到画家的粉精墨妙,艺术高超,也感到诗人对此画描叙形容的真切和笔意的腾挪超妙。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这两句进一步写到画的意境以及它的艺术感染力。湖南的九疑、苍梧、潇湘,与远古时代舜及娥皇、女英的悲剧性传说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一带的山水也好像凝聚了万古不消的悲愁。但这凄愁而清绝的山水却别具一种动人的神韵,它使看画的诗人顷刻间心胸开阔。这是对湖南山水以及这幅意境清迥的图画的高度赞美。
“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清绝的湖南山水,唤起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烈向往,促使他援笔为诗,抒写心灵的感受。但诗成之际,故人已经携画离去,清迥绝俗的山水佳胜已不复见,展现在昏花老眼之前的,依然是那熙熙攘攘的京城红尘,不禁暗自惆怅,若有所失。“京尘红”暗暗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句。这一结,既与开头的故人携画而来遥相呼应,缴清了画的来踪去迹,更将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清绝之境与眼前尘嚣纷扰的现实环境作了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意趋。结得自如、完密而又富于余蕴。全篇清新明畅,具有散文化的风格,却又富于诗的韵味。
(刘学锴)
【作者】
韩驹:(?—1135)字子苍,仙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历官洪州分宁知县、著作郎。宣和中,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论诗主禅悟。有《陵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