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绝为亚卿作》原文赏析-韩驹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9:22

九绝为亚卿作原文

九绝为亚卿作(其三、其四、其五、其八)

韩驹

更欲樽前抵死留,为君徐唱木兰舟。

临行翻恨君恩杂,十二金钗泪总流。

世上无情似有情,俱将苦泪点离樽。

人心真处君须会,认取侬家暗断魂。

君住江滨起画楼,妾居海角送潮头。

潮中有妾相思泪,流到楼前更不流。

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

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

九绝为亚卿作赏析

亚卿,姓葛,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曾任海陵尉,诗人的朋友。关于这组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记载说:“余以《陵阳集》阅之,子苍(按即韩驹字)《十绝为葛亚卿作》,皆别离之词,必亚卿与妓别,子苍代赋此诗。其诗云:‘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以此可知也。……徐师川跋云:‘……十诗说尽人间事,付与风流葛稚川。’”这段话说明两点:其一,这组诗原来是十首(胡仔、徐师川都是诗人同时代人,后者还是他的朋友,故二人之说当可信),在流传过程中,不知何故失落了一首,于是连题目也由“十”而为“九”了;其次,这组别离之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妓女,这除了胡仔举出的例句外,尚可从“君恩杂”、“十二金钗”等语中得到证明。这组以女主人公的代言体写成的绝句,可能是诗人听了葛亚卿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后,为他们二人而写的。

他又要离她而去了,她黯然销魂,情不能已。诗人写出了她的这种感情,代她向他倾诉了内心深处无限的爱恋之情。

其三、其四两首,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她对他的一往情深。其三这首,以她强烈的感情变化表现她的深情。十二金钗,原谓人姬妾很多,这里指他情人众多。她先是极力挽留:他动身在即,离筵也已摆开,可是就在这举樽道别之际,她仍不死心,还想拼死(抵死)挽留住他,并且强忍悲痛,轻柔地为他唱起:“洞庭波冷侵晓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李义山《木兰花》诗)“……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耆卿《雨霖铃》词)等这些感伤离别的歌曲,力图唤起他对以往离愁别恨的回忆。然而他还是坚决要走。她大失所望,便由爱转恨(翻恨):恨他对爱情太不专一(恩杂),所爱既多,又轻别离,使得这些女子(包括她自己)总是在以泪洗面中打发光阴。这里的“恨”,含蕴着这位青楼女子既不能获得他专一的爱情又要常常饱尝别离之痛的内心苦闷。但是挽留也好,恨也好,都表现了她对他的深情厚爱。

其四这首,以世人的无情衬托她的真情。本来,世上那些无情者,都会装得像个有情人,他们在这种离别的筵席上,也往往会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她不是这样人,她对他说:你可千万不要误会了我,我今日当筵落泪,却是发自内心的一片真情,这“人心”之“真处”,你须要理会得,牢牢地记取啊,为了思念你,我总是暗暗地哀伤不已(因为我不是你的妻,故而连伤感也得避着些人)。侬家,是她的自称,犹言吾家。在对比之中,如泣如诉地道出了她对他的真情挚爱,并且展示出这个沦落风尘的不幸女子的内心活动:生怕刚才自己又爱又恨的态度会引起所爱之人的怀疑。

其五、其八两首,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她对他的满怀痴情。她见他执意要走,便在其五这首中痴情相告道:从此天涯海角,人各一方,你住在那江边耸起的画楼内,我居住在这儿江水入海处(海角)。从今后,我将日日伫立海边送潮头(海水涨潮,潮头便随江而上,故云)。你可要晓得,那滔滔的潮头之中,有我的相思泪,它流啊、流啊,一直流到你的楼前,就再也不流了。她倾吐了别后她将为他“泪总流”的相思之苦。

其八这首写他终于要走了,她竟异想天开,说自己愿意变作一朵云,追着他的画船走。他终于被她的痴恋所感动,不由婉转相劝:“十日看归航。”她放他走了,然而正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她又突然向着他喊:“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高城隔”,用的是唐人欧阳詹的典故。欧阳詹在太原恋一妓,临别赠诗,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诗意是说,只怕你走后,回首望我,已被高城隔住,看不到了,而我仍倚在江楼上盼望着你。情意极为凄婉。

男女爱情这个传统题材,在宋人笔下,多以当时的流行歌曲———词的形式来抒写,而在大量的五七言古今诗体中,以爱情为主题或题材的诗,却很少,而写得好的更为罕见。韩驹这组感情炽烈的爱情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位多情多义的妓女,对其友人葛亚卿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那种深情难舍的别离之情,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挚,十分感人。这在宋人诗中显得极其难得。写作上,手法的灵活多变,语言的浅近自然,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热烈表白和深情奇想,都深得民歌神髓,作为文人诗,尤属不可多得。因此,这组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颇值得珍视。

(周慧珍)

【作者】

韩驹:(?—1135)字子苍,仙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历官洪州分宁知县、著作郎。宣和中,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论诗主禅悟。有《陵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