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译文赏析-韩翃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9:20

寒食原文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①寒食:节气名,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旧俗禁火冷食。

②五侯:指汉桓帝时的五个宦官。

【译文】

长安城无处不飞舞着柳絮杨花,寒食时节宫中柳在春风中倾斜。黄昏时分汉宫分赐蜡烛,袅袅轻烟飘散在五侯之家。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译文赏析-韩翃作品

寒食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借汉喻唐寓意深刻的讽刺诗。作者借后汉故事讽刺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情况。

暮春的帝京到处飘舞着落花--已到寒食节了。当时风俗,每于寒食日折柳插门,以示纪念,因此诗的第二句特意写到了柳。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日落时汉宫里正分赐蜡烛,这些蜡烛的袅袅轻烟散入了五侯之家。这里的“汉宫”实指唐宫。宫中传烛以分火,却先及“五侯”(指宦官)之家,这是因为他们近君多宠。唐肃宗、代宗以来的宦官,权盛可比汉之末世,朝政日乱,韩翃对此深感忧愤。但在全诗中,诗人没有发出一句议论,其讽刺之笔深藏不露,讽刺之意显露不晦,艺术手法堪称一流。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译文赏析-韩翃作品

【赏析2】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春游》)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造语新颖,富于美感。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更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一“传”字,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嘚嘚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诸说不同,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喻之情。无怪乎清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围炉诗话》)

据唐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周啸天)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译文赏析-韩翃作品

【赏析3】

这是一首讽刺诗,也是借汉事以喻唐事的。据《西京杂记》所载,在汉代,寒食那一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封侯的贵族们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此诗即借古喻今,以见皇家恩泽,只及上层。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他们也是拥有特权的。

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色可写者多,但这里只突出御柳飞花,作为代表,从个别见一般。一上来以“春城”二字点明时令和地点。“飞花”之上,又冠以“无处不”三字,则御柳夭斜(在古代,凡是属于皇帝的东西,都加一御字,以示尊敬,如皇帝的衣称为御衣,宫苑的沟称为御沟。御柳即宫苑中的柳树),随风飘拂,而枝头白絮,遍地漫天,都被描绘了出来,而寒食之时,春光浓丽,无所不在,也就非常清晰地在人目前了。

起句首先就点明春天。下面的“御柳”、“飞花”、“寒食”、“东风”,都从“春”字生出。而“飞花”与“柳斜”则由“东风”贯串起来。“御柳”引出“汉宫”,“寒食”又是“传蜡烛”的根据。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苦心经营,细针密线。

后两句写当时情事。寒食禁火,所以夜间也不许点灯。但在傍晚时分,宫廷却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五侯的家中了。从这样一件小事中,诗人写出了贵族们所享受的特权以及皇帝对他们的宠爱。

挨家挨户地颁赐,所以说“传”,传字与下五侯相应。蜡烛质量愈高,烟子愈少,所以说“轻烟”。五侯本是汉朝典故。西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等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儿子和叔父五人封侯,世称梁氏五侯。桓帝时,宦官单超等五人封侯,也称为五侯。总之,不是指外戚,就是指宦官。韩翃于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在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可考。如果是天宝年间的作品,则应是讽刺杨国忠兄妹的,如果是安史之乱以后所写,则很可能是讽刺肃宗、代宗以来专擅朝政的宦官的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意深刻而表现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当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皇家的一件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对皇帝的颂歌,颂扬他对臣下施加恩泽。在诗人晚年家居的时候,德宗因为欣赏这首诗,还起用他知制诰,起草诏书。可见这位最高统治者是将诗中的讽刺误会为歌颂了。

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手法,在唐人七绝中颇有名篇,试再举数例。

王昌龄《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首诗也是以汉喻唐,它通过描写宫中行乐情景,以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卫子夫本来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被汉武帝爱上了,收入宫中,生了儿子以后,立为皇后。这里写的,就是她新进宫廷,受到恩宠的情况。

诗通篇都是追叙昨夜之词。首句写露井(没有井亭复盖的井)旁边的桃花,正被东风吹开了。这本是写春景,触物起兴,引发下文,但同时,又以这一自然现象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因而开放,这就是所谓兴而兼比。次句写在未央宫的前殿,一轮明月,高挂遥空。这是点明时地,为下句写彻夜歌舞张本。第三、四句写这位姑娘的由来和她的受宠。露井桃开,可见春暖,而犹恐春寒,特赐锦袍,见出皇帝对她的过分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则“新承宠”可想而知,更无须多费笔墨了。有幕前的“新承宠”,自然就有幕后的旧失宠。举此三字,则弃旧怜新之情事也自然在内。所以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忌、怨恨之情的。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此《国风》之体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这些说法,不为无见,但此诗的含义却远远不止于此。它从侧面揭露了这位皇帝所关心的只是他个人的享乐,他所喜爱的是娇歌艳舞,他惯于弃旧怜新,玩弄女性,他挥霍民脂民膏,毫不爱惜,他白天没有玩够,还通夜的玩,而一些贵族又多方搜罗美女,来填充他的欲壑。所以,其讽刺是深刻而广泛的。但泛泛看来,这也只是描写一段宫廷中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理解为连对歌女都很怜惜和关怀,足见皇恩浩荡,值得称羡。

张祜《集灵台》: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距长安不远,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内的骊山,有一座温泉。玄宗筑华清宫于山上,每年冬天都去避寒。宫中有长生殿,殿傍有集灵台,都是皇帝祭神求仙的地方(灵,指仙人。集灵就是聚仙)。《集灵台》诗共两首,描写杨贵妃及其姐姐虢国夫人在某个清晨来到集灵台朝见玄宗的情景。清晨本是皇帝临朝接见大臣,处理国政的时候,他不见大臣而见宠妾、情妇;集灵台本是庄严肃穆的祭祀神仙的地方,他不在内寝而在这里接见她们,这就活画出了一位荒淫无道的皇帝的形象。这是咏虢国夫人入朝的一首。

前两句叙事。平明不是贵戚朝见的时刻,可是,虢国夫人却一大清早就自由自在地骑着马进入华清宫,不是倚仗着特殊的关系,岂能做到?只拈出这一点,则“承主恩”就跃然纸上了。后两句极写虢国之美艳,以及她矜宠自炫的神情。古代妇女打扮,虽有浓妆淡妆之别,但总是要搽胭脂花粉的。朝见皇帝,更须注意妆扮,而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施脂粉,只轻描淡写地画了一下眉毛,就去朝见了(至尊,即至高无上,用作皇帝的代称)。写其不施脂粉,而用“却嫌”用“污”来反衬,写其画眉止于“淡扫”,不但刻画了她漂亮的姿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曲曲传出了她恃宠而骄的精神状态。而玄宗之好色和对她之特别爱怜,也无须更加描绘,自可意会。唐汝询《删订〈唐诗解〉》云:“此直赋其事,讽刺自见。”此评甚是,然如不细加玩味,则只是一首描写这位贵妇自矜美艳,素面朝天的诗,一幅生动的美人图而已。

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敬定是当时四川一位出名的将军,曾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在讨平叛乱的梓州刺史段子璋的战役中立有大功。杜甫在成都时,曾和他有交往。古人朋友之间,可以互称为卿,故题曰《赠花卿》。这首诗表面上称赞花家歌舞,世间少有,而暗中则讽刺其居功骄恣,生活奢侈。

前两句写花家歌舞之盛。“锦城”点地,接出“丝管”,着题。“纷纷”形容其盛,而“纷纷”之上复冠以“日”字,则见丝管纷纷,并非偶然如此,乃是日日皆然。而这每日演出的豪竹哀丝,繁弦急管,或随着江风,或进入云霄,远则播于四面,高则直冲九天。其响亮动听,可以想见。将丝管之声,分为两半,一半入风,一半入云,事实上无此可能,故两个“半入”,不可呆看,只是极言其无所不在而已,而风云又作为下文“天上”的伏线。

后两句议论,为全诗主旨。“天”也可以用来指皇帝、京城、朝廷或宫禁。如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天乐即指京城宫廷乐曲。这里说,像这种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那能听到几次呢?也就是暗示这位将军的享受,简直和帝王差不多。这在等级制度很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既是非法的,又是非礼的。诗人对此加以讽刺,而这讽刺之意,却以赞叹之词出之。《古唐诗合解》云:“人间不惟不敢作,而且不能闻。其得闻者,有几回乎?若锦城丝管,惟日纷纷,则得闻天上曲者,殆无数回矣。所以深讽花卿之僭妄也。”此说能得诗意。

《毛诗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上面的这些诗,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它是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而长远地影响了以后的文学。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译文赏析-韩翃作品

【赏析4】

寒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按照习俗,寒食这一日,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由于正值阳春时节,春色宜人,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本诗便是一首描绘寒食节的佳作,韩翃也因本诗而变得家喻户晓。相传他的知制诰官职也是凭借本诗获得:韩翃早年并不得意,称病在家。一天半夜,他的好友韦贺上门道喜:“韩员外已拜官为驾部郎中知制诰。”韩翃非常吃惊,认为朋友一定是弄错了。原来,德宗曾十分赏识本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本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本诗描写京城寒食节景况,表现了春日万紫千红的优美风光。同时,诗人也以明扬暗抑的手法讽刺了封建皇帝对上层贵族及近臣的偏宠,揭露了封建社会上层贵族享有的种种特权。

前两句描写寒食时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春城”指春日里的都城长安,这两个字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花”即花瓣随风纷纷飘落。不说“落花”而说“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第二句专写皇城风光,这里,诗人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是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这一个典型镜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后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寒食节禁火的独特风俗。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除了皇宫,近侍宠臣的家庭也可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诗人写赐火时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四个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仿佛使人嗅到了烛烟的气味,恍如身临其境。同时,这两句诗也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有如汉末之世。诗人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喻之情,让人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更多韩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