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古诗赏析-郭震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9:09

塞上原文

塞上

郭震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塞上》古诗赏析-郭震作品

塞上赏析

塞上,即边界险要之地,常筑关据守。唐代的边防要塞主要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以防止后突厥、回纥、吐蕃各族入侵。双方互为攻守,战事连绵不绝。唐代边塞诗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郭震的《塞上》是较早的一首。

郭震,或作郭元振,河北大名人,为燕赵间慷慨悲歌之士。进士出身,早年即受武则天擢拔,历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朔方军大总管,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是一方统帅,出塞戍边近四十年之久。

这首诗题作《塞上》,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一地,而是高度概括较长时期的边塞形势和诗人几十年的从军经历。无论从时间与空间、内容与深度,还是技巧与表现形式方面看,都是唐代边塞诗上乘之作。

首先,视野开阔,焦点集中。作者准确把握唐代边塞战争变化消长的形势,作大视角、远距离、多侧面、全景式展示。诗从“出武威”始,至围酒泉终,首尾连贯,似一首五言绝句;而中间两联却又运用律诗多点散射的特点,跌宕起伏,千回百折。“死生”“辛苦”“久戍”“长征”这些都是很沉重且富有弹性的字眼,暗示环境的险恶、生死的无常和战争的未有尽期。虽然只有四联八句,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长,结构恢宏,场景壮观,动态鲜明,色彩浓郁,画面感特别强烈。在跳跃的结构与大块的空白地带,似蕴涵长篇小说扣人心弦的丰富情节和细节,包括战事的苍黄反复,戎机的生死一发,人物命运的悲欢歌哭和无奈,简直就是一卷初唐的边塞征战史!

其次,对于战争的态度比较理性、客观,描写也相对自然、持平,既不是夸张的赞颂,也不是一味的厌战反战,而是较客观地描绘了一幅关于初唐边塞战争的历史画卷。郭震曾亲历戎行,披甲执锐,出生入死,但又非普通士卒,而是一方镇帅,对于战争的全局与敌我的形势有较深入的了解。他的全局观念、忧患意识、对国家的忠悃之忱以及对士卒的悲悯情怀,时时在诗中激荡汹涌,也拍击着读者的心弦。就其大时空、全景式、广角度、多侧面而言,如果选一首唐代的边塞诗作比较,高适《燕歌行》或可媲美。

再次,就技巧与表现而论,也堪称是一首完全成熟的五言律。颔联“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笔调轻灵,意象奇特。“金微”,山名,即阿尔泰山,在新疆境内,海拔千余米,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因为先有了“金微”,才选“玉剑”对仗,并与“死生”“辛苦”形成句中对,加强意象反衬、对比的力度。颈联“久戍”对“长征”,“人”对“马”,“将老”对“不肥”,纯是口语,自然成对,不求巧而巧,不求工而工。尾联“仍闻”两句忽又异军突起,金鼓齐鸣,更把时空推向久远,留下悬念。

写诗如弈棋,士象马炮,各有职司,但是要服从全局。写诗如用兵,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将之道,兵不在多而在精,撰文作诗之道亦然。郭震深谙其三昧,妙在出奇兵,善变阵,巧迁回,能攻守,颇有大将风度。

(方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