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作品原文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1]先妣(bǐ):亡母。孺人:明代七品以下官职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1488—1505)。
[2]来归:女子嫁到夫家。
[3]期(jī):一周年。殇:早逝,未成年就死去。
[4]颦(pín)蹙(cù):皱眉。
[5]喑(yīn):哑。
[6]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正德为明武宗年号(1506—1521)。
[7]延:请。
[8]肖(xiào):像。
[9]讳:古人称已死的尊长之名为“讳”。
[10]姁姁(xù):和顺的样子。
[11]木绵:即棉花。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纑:麻缕。
[12]问遗(wèi):问候并赠送物品。
[13]若不谋夕:好像早上无法谋划晚间的生计;此言母亲仿佛过苦日子一样勤劳持家。
[14]纫缀不辍:缝补不停止。
[15]棰(chuí)楚:杖打。
[16]率:一般。
[17]龃(jǔ)龉(yǔ):牙齿上下不相合,此指生疏不流畅。
[18]羊狗之疴(kē):由家畜传染的疾病。
[19]学官弟子:进学,俗称考取秀才。嘉靖四年(1525),归有光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时年十九岁。
[20]追惟:追思。
先妣事略作品赏析
母亲离世时,归有光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那未及体会的悲伤,渐渐沉入时间之流,融化开来,渗透进生命的每个角落。在不经意的闪光中,忧伤浮现。与母亲定的女子成亲时,在女儿出生时,姐姐出嫁时,正读书时……对母亲的依赖和思念时时涌现,在每个想放松、想求助、想分享的时刻,慈爱仁厚、认真严格的母亲如果还在,一定会抚慰教导自己吧。那时自己就可以在母亲温暖的注视下,抖落烦恼,安心地勇往直前了。但现在,只有孤零零的自己,在崩坏的父家、零落的母家踽踽独行。母亲已离世,连她的家族痕迹也在瘟疫中烟消云散。无力感如潮水般涌来。母亲,你在哪里?克制的叙事到最后是痛彻心扉的呼喊: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将琐屑的生活细节串成一条无华的细链,“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是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文章开篇简述母亲养育儿女的经历,十六岁嫁人,二十六岁死亡,生四子、三女,为多子苦,喝田螺水喑哑后亡。叙述简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者与母亲面容肖似,这仿佛一种隐秘的连接,让作者安慰,也更怀念。母家的家风是勤俭、温和、不失原则的,“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在此家风中熏染长大的母亲不愁衣食,却“室靡弃物,家无闲人”。不仅自己勤快,还将一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如此众口交赞的可人儿未及盛年就撒手人寰了,连整个温厚的家族也在瘟疫中零落殆尽。不甘、沉痛、惋惜,但作者什么都没有说。克制的叙述看似平淡,但淡中有深味,含蓄深沉的情感涌动在其中。
作者怀念婢女的短文《寒花葬志》也是如此。淡,而深挚动人: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