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8:24

明月何皎皎原文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

1、床帏:就是帐帏。一作“裳帏”。

2、揽:持。

3、旋:回转。以上二句是望夫之词。客行乐不乐,闺中的人本不得而知,不过出门的人既然久久不归,猜想他或许有可乐之道。但即使可乐也不会比在家好,假如并不可乐,那就更应该回家来了。这两句诗是盼他回家,劝他回家,也可能有揣测他为何不回家的意思。

4、彷徨:犹“徘徊”。

5、引领:抬头远望。这句是说入房的时候还要仰望,仰望一番还只得入房。这是彷徨孤独、极无聊赖的情境。

6、裳衣:一作“衣裳”,与上句“引领还入房”为韵。

《明月何皎皎》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明月何皎皎赏析

这诗有人说是游子久客思归的诗,有人解为女子闺中望夫的诗,两说都可以通。诗的情调和古乐府《伤歌行》、曹丕《燕歌行》相类,作思妇的诗为是。诗写月明之夜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徘徊,由徘徊而出户,出户之后仍然徘徊,徘徊久之,忧愁仍然不能排遣,回到房中独自下泪。

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历代注家和诗歌鉴赏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派认为是客子思归之作,一派认为是思妇之诗,笔者主前说。

一个久客不归、天涯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怀念亲人是经常萦绕在脑际的问题,这种感情一触即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此诗的开头两句,用即景生情的手法,以月明夜静为背景,见月起思,很自然地引到主题上来。月光是那样的明亮,它映照在罗制的帐子上,正因为是罗制的薄纬,所以卧在床上也可以透过罗帐看到那皎洁的月亮。溶溶夜色,引起客子的遐想,一种思乡之情,袭上心头,使这位久客不归的游子,因百忧聚集而不能入睡,他只好披衣起床,出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是全篇的一大关键,正如方东树所说:“以‘客行’二句横著中间,为主句归宿”(《昭昧詹言》)。这二句前后的描写,都围绕这一轴心。“‘客行’二句,妙在用‘虽’字着力一翻,谓客行即使甚乐,尚不如早旋归,而况我之不乐实甚乎?……用‘虽云乐’三字翻入,其反主为宾,以开作合,不用死笔用活笔,不用正笔用翻笔,不用实笔用虚笔,全在一‘虽’字有起死回生之妙”(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以下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表现诗人的忧伤和欲归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独彷徨”“当告谁”六字,写出了诗人的形影孤单,无可告语。从“出户”到“入房”,一出一入,情景如画。“引领还入房”句,“入房”前着“引领”二字,表现感情的波澜十分高妙。“引领”犹如“延颈”,表现出急盼归家和若有所望的心情。“还入房”三字,写出了诗人既不能归去又无可告语的失望,只得仍回房中,这一句把诗人的愁情苦致推向高潮。结句的“泪下沾裳衣”,因有前一句极写,便觉水到渠成,收束自然。

此诗以“明月”为抒情的发端和引子,用连续的动作过程,来刻画诗人的内心活动,使人感到真实而自然。以“忧愁”为主,以“明月”为因。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始而“揽衣徘徊”,既而“出户彷徨”,终而“入房泪下”,除了中间插入的两句,都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层次井井,一节紧一节,一环扣一环,直有千回百折之势。通过这些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态,从而也构成了诗歌的完整形象,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刘文忠)

更多古诗十九首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