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竹居原文
水竹居
高棅
清溪入云木,隐处林塘深。微月到流水,泠泠竹间琴。
虚声起遥听,天影澄远心。余亦鸾鹤侣,将期此投簪。
水竹居赏析
“水竹居”是诗人一位隐士朋友的居处。诗篇以清秀的文笔描绘了水竹居清幽静谧的胜境,并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同归隐的情怀。
首联由水竹居的外景写起。一条清澈的小溪直通远处如云状的树林之中,在竹林深处汇成一鉴池塘,朋友的隐居处就坐落在这清幽静谧的环境中。“云木”也有暗指竹的意思,可以看出竹林的茂密,张南史的《竹》诗有“成林处处云”之句,为诗人用字所本。首联有水有竹,已概括地擒住了标题,以下二联再分写水、竹,具体地描绘出水竹居的妙处。
颔联着重写水,所写境界已由外景转入竹林之内,时间由白日转入夜晚。月亮升起来,将它的清辉洒在竹间的溪流上,流水叮叮咚咚地流淌,仿佛在竹林间奏起了一首美妙的琴曲。微月,即朦胧的月色,一个“微”字更显出林间景色迷离的美来。泠泠,形容流水声之清越,且显出清凉的质感。此联将林间之水写得声色俱全,自然地引出下联。
颈联着重写竹,时间已推移到入睡之后。上联写水是实写,此联写竹换为虚写,以期虚实相应,疏密相间,不显堆砌。虚声,是夜间竹林传来的天籁之声。天影,是远看竹林呈现出的造化之影。咏竹以“声”“影”相对,为前人所习用。如王维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径处同诸公作》)李白云:“翠色落波生,虚声带寒早。”(《慈姥竹》)刘长卿云:“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同郭参谋题崔令公厅前竹》)杨巨源云:“能让繁声任真籁,解将孤影对芳兰。”(《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贾岛云:“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题郑常侍厅前竹》)而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关键在于妙用“起”“澄”两个动词,将诗人的动作、内心活动同竹林的“虚声”“天影”紧紧绾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情景交融、混融莫分的高妙境界。“虚声”令诗人起而“遥听”,“天影”使诗人“远心”澄澈,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就叫做“心随境移”。中国的士大夫们之所以“身居庙堂之上,心存江海之间”,便是认为在江海山林等隐居之地可以培养自己的高洁情操,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水竹居清幽静谧的隐居环境感召下,诗人归隐之念顿起,尾联便直抒胸臆,表达将与朋友偕隐的心愿:“余亦鸾鹤侣,将期此投簪。”鸾鹤是传说中高人逸士所乘坐的仙禽。诗人以“鸾鹤侣”自许,既含蓄地赞美水竹居主人是一位具有仙风道骨的高士,又明确地表示归隐是自己的本性和夙愿。确实,就诗人的身世来考察,其前半生都在家乡福建长乐过着啸傲山林、诗书相伴的隐居生活,直到五十五岁后,才被朝廷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迁典籍,入朝之后,他时时怀念起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就是很自然的了。他并不愿长期低眉事人,他认为自己的归宿仍在隐居,所以他断然地表示:“将期此投簪。”“投簪”即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归隐。挚虞的《徵士胡昭赞》就有“投簪卷带,韬声匿迹”之说。诗人也要效法古人,弃官归隐,来与水竹居主人做伴了。
前人评高诗,每有“文多而意少,且乏新兴”之讥(见《国雅品》),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即如本诗,其意境之纯净、结构之精巧,置之唐人集中,亦复难以分别。
(沈时蓉)
【作者】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论诗主唐音。编《唐诗品汇》,影响颇大。工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