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作品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燕然未勒:燕然,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即镌刻的意思。东汉窦宪率兵出击匈奴,一路进军到距边塞三千余里外的燕然山,获得大胜。为纪念这场胜利,窦宪于燕然山上将这场战斗经历刻在山石之上,由随军出征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铭文,后称燕然勒石。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和相城区)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渔家傲·秋思作品赏析
范仲淹曾经被派往陕西担任经略副使,这里是北宋与西夏的边防前线,他的职责就是与西夏作战,防卫西北边疆。一介文人范仲淹对军事似乎不应该在行,但他却做得很好,西夏人对他非常敬畏,称赞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并把他叫作“范老子”,也就是“范爸爸”。
真实的边塞生活经验给范仲淹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首词也就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力量。边塞生活当然是清苦的,荒凉的山川总是会勾起万里思家的愁绪。但想家并不意味着就要回去,心中还有勒石燕然成就功业的抱负,如果回去了,那这理想也就无法完成了,矛盾也就随即而生。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明明想家想得痛苦落泪,明明已满头白发但仍未看见成功的影子,却依旧期待着那渺茫理想的最终实现。边关立功也好,生意发达也好,事业小成也好,只要人心中对未来有些许期待,为之奋斗努力却难以实现的时候,不管理想是所谓的大还是小,心情则大多如此。
对于北宋士大夫来说,通过边关战争而赢得不世功名似乎已成了遥远的记忆,他们更追求在庙堂之上与帝王共治天下,尽管范仲淹的这首词也能体现他们在朝堂郁郁不得志但仍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但总会觉得有些小家子气。据说范仲淹不止写了这一首反映边塞的《渔家傲》,还有好几首同样以“塞下秋来”为首句的《渔家傲》在当时传唱,欧阳修就开玩笑说这些是“穷塞主”之词。可实际上,当欧阳修醉卧滁州醉翁亭的时候,何尝不也是如此心境的“穷太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