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作品原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②。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③。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注释译文
【注释】
①和:指以诗相酬答。晋陵:地名,今江苏常州市。陆丞:陆元方,曾任晋陵县丞。
②物候:景物随季节变化的征象。
③淑气:温和的气候。
【译文1】
唯有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才对季节变化感到特别惊心。霞光从海面上拥出一轮红日,江南大地柳叶翩翩梅花缤纷。温暖的气候催促黄鹂欢快鸣叫,和煦的阳光哺育绿草欣欣向荣。忽然听到你吟哦的典雅诗作,思乡回归之情使我泪湿佩巾。
【译文2】
只有远游四方以求仕宦的人,才会被时令节物触动惊心。清晨的彩霞在海的东边伴日而出,春光里梅树柳树从江南绿到江北。风和日暖,催黄莺啼鸣,阳光明媚,使草的绿色愈来愈浓。你唱起古调,引起我对故乡的思念,泪水打湿了衣襟。
【译文3】
唯有长期在外做官的人,才格外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动心。朝霞从江面上升起,梅柳带着春色渡过江滨。暖和的气候催促着黄莺鸣叫,明朗的阳光映照在浮萍上闪动。忽然听到你古雅的诗篇,勾起我的思乡之情,以致泪水沾湿了巾袖。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赏析评点
【赏析1】
永昌元年(689),诗人已为官二十余载,虽以诗歌闻名于世,但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与友人早春出游时,见景生情,勾起心中苦闷,而成此诗。该诗系陆丞《早春游望》的和作,景物描写准确细致,心理描写真实自然,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首句用词精准,以“宦游”和“独”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异地为官的苦闷,更通过其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揭示其思乡心境,引起读者共鸣。
中间两联描写“惊新”的内容,即江南早春的景色。
颔联描写清晨时海面被云霞覆盖,色彩绚丽,云霞将曙光从大海中带出的情景;梅红柳绿,是它们将春色渡满江南。在这里,“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因果关系被倒置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构思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则描写了具体的景物,欢歌的黄鹂,碧绿的浮萍,更勾勒出了春天到来后的美丽景色。
尾联以“忽闻”作为过渡,成为其触景生情的转折点,进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思欲沾襟”与“偏惊物候新”相呼应,首尾照应。
整首诗语言风格精巧生动,结构严格工整。诗人借早春季节变化、万物更新之景,抒发了自己外乡为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2】
这是一首应和诗。此诗因春游而生情,感慨宦游他乡的不幸和失意。只身出外做官的人,对节气的改变特别敏感。天刚亮时,太阳从东海升起,云彩被朝阳照射,绚丽多彩;江南春早,梅、柳枝头已有春意。温暖的气候里,黄莺活跃起来;晴热的阳光下,水上浮蘋渐渐转绿。忽然听到陆县丞格调近于古人的诗作,我顿时因思乡而泪流满面,沾湿衣襟。这些意象,组成了热闹中有安静的初春意境。诗的第二联向来为人推崇,该诗表现出了近体诗很高的艺术性。
以诗唱和,乃是六朝以来文人作诗的一种习惯。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读到晋陵(江苏常州)县丞陆某写的《早春游望》,而相赓和的诗。作者大约在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任职江阴,陆丞乃其同郡邻县的僚友,原唱已佚。
“早春游望”关键词在“早春”。因为是早春,关于物候的细微变化,只有特别敏感的人能够察觉。诗人说独有离乡宦游者最容易接收新春信息,而且为之惊心动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一个“偏”字,就有表情的作用。使得这个开篇富有创意,可圈可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两句承上紧接着写“物候”如何之“新”,是唐诗中最精彩的写景诗句,是想不到的好。盖曙光出现于东方之前,即有朝霞满天的景象,故云“云霞出海曙”,一个“出”字,写出了朝霞变幻的过程,暗示出一个“早”字。梅、柳是早春相互接替的两种物候,“渡江春”三字不大好懂,需要多说两句:原来气候是由江南向江北逐渐转暖,物候的变化也是由江南往江北逐步地发生,江南的梅花先开先谢,江北的梅花后开后谢,江南的杨柳先发芽,江北的杨柳后发芽,有这样一个过渡(渡江)的情形,因此,“梅柳渡江春”五字,不但写出了早春美丽的景色,简直让人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这就是想不到的好了。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两句继续写早春景物的变化。天气逐渐转暖,使得黄莺的叫声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悦耳,好像无形中有什么在催促它似的;阳光照在池面,使得蘋草一天比一天绿,一天比一天悦目,“转”是转变,也可以作闪烁讲。总之,以上四句的写景,用了“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对景物作动态描绘,较之静态的写景生动得多。对景物作动态描写的成功,是本篇在艺术上最为独到之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诗人说的“古调”指什么呢?粗心的读者以为是有人唱起了古典歌曲,那就错了。其实,这里的“古调”不是别的什么歌曲,乃是题中提到的晋陵陆丞所写的那一首《早春游望》。只因“贵古贱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诗人用“古调”来表达可以与古诗比美的意思。他明明只是看到陆丞所写的那首诗,却说“忽闻歌古调”,仿佛有人唱了这首诗似的--这是诗歌表达的灵活,不一定非要那样讲不可。“归思欲沾巾”,是对陆丞原作的感染力的夸张说法,作者也不一定真的掉泪。陆丞的原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也许,它并不像杜审言夸的那么好,然而它抛砖引玉,引出了杜审言的这一唐诗名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读者心存感激。
(周啸天)
【赏析3】
永昌元年(689年),诗人宦海沉浮近二十年,诗名大震,却仍远离京洛,在江阴当小官。早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一起出游踏青,本是赏心乐事,诗人却心情不悦,写下本诗。这首诗是陆丞所作《早春游望》的和作,是山水诗中的杰作。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早春时节物候的变化及客居他乡游宦之人的心理感受。诗题中的“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诗人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诗一开篇,诗人点明自身的处境,既“宦游”且“独”,可见诗人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进而指明这样的人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触目惊心,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着重描写江南早春景象。颔联概写早春晨景: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缤纷,曙色似乎是云霞从海中带出的;春归大地,红梅吐艳,绿柳催芽,似乎春天是梅柳从江南渡过来的。这两句将“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关系倒置,构思独特,精警洗练,成为千古名句。颈联进一步描写了早春的景物,黄鸟啼鸣,浮萍飘绿,声色相间,凸显春色。
尾联“忽闻”突转,点出诗人的早春游望之诗作,进而勾起自身触景之情。“归思欲沾襟”响应首联“偏惊物候新”,前后呼应,点明思归和道出诗人伤春的本意。
诗人通过描写异地季节的变化,抒发了在外做官的感慨与思乡的情绪。全诗语言生动,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赏析4】
这是一首和诗。大致写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诗人由北方去南方,气候景物的变化带给他特别的感受。在用华美的语言描绘江南明媚春色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因物候变化和友人诗章引起的思乡愁情。此诗字锻句炼,而又通体浑成。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相辅相成,情景交融。全诗起结转承,章法严密,对仗工整,句律精切。
【诗人名片】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洛州巩县(今河南巩县)人,杜甫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旋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有《杜审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