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作品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注释译文
【注释】
[1]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陈后主作舞曲《玉树后庭花》,辞甚哀怨,“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后来成了“亡国之音”的代表。
【译文1】
轻淡的烟雾、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寒水寒沙,我在夜晚将小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岸边酒楼上的歌女不懂得国破家亡的遗恨,隔江高唱着那一曲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译文2】
烟雾月光笼罩着冷水寒沙,夜晚船停秦淮河靠近酒家。歌女们哪里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岸依然高唱《后庭花》。
泊秦淮赏析评点
【赏析1】
“笼”字使寒水冷月交映的感伤气氛笼罩全诗。秦淮河畔本是一片莺歌燕舞,浮丽繁华,却在烟水迷蒙中被消解了。曼妙的欢歌隔着江岸传来,让听者无端感到悲凉。时代正在倾覆,歌女仍嘤嘤呀呀唱着靡靡之音,是该感慨歌女的无知,还是世人的纸醉金迷呢?
杜牧与晚唐的贵胄子弟、官僚大夫一样,也游宴享乐,声色歌舞,并留下风流之名。但自诩有王佐之才的杜牧不仅于此。晚唐宦官专政、藩镇作乱、回纥屡屡入侵,心怀家国的杜牧即使外放出京,也仍关心国事。宰相李德裕讨伐泽潞,抵抗回纥之时,身在黄州的杜牧积极上书,规划出一套攻取泽潞的战策,相当具体。李德裕采纳其言,顺利奏功,但并未引用其人。即便如此,之后转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仍上书李德裕,论列对付回纥残部的方策。一生关怀国家边务民生,对于王朝面临的问题能提出实际的方略,并切实奏效,其人其志如此,绝非风流倜傥所能概论。
【赏析2】
秦淮河流经曾繁华一时的六朝古都金陵,是当时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开篇即写秦淮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蒙,风景如画。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第二句为上一句的景色点明时间、地点,平淡之中既照应诗题,也引出下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
诗的后半段是诗人“泊秦淮”、“近酒家”,听见商女唱《后庭花》所引发的感慨。《后庭花》,也称《玉树后庭花》,据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荒淫误国,此曲也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在嘲讽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衰微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于歌舞、荒淫昏庸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逝去的历史、颓败的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唐朝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赏析3】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唐代商业繁荣,此地也如六朝一样繁华。诗人夜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诗的前二句写景也是抒情,两个“笼”字,写出凄迷的烟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后两句表面上谴责商女,实际上是借南朝陈后主纵情声色,终至亡国的史实。影射当时身负天下兴亡之责而又全无“亡国”之忧的达官贵人,讽刺他们面对唐王朝已经衰败、藩镇割据、外敌侵扰、政治上已出现严重危机的局面,却仍在尽情地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沉重心情。全诗用语含蓄,文字平近而寓意深远,情景交融。
【诗人名片】
杜牧(约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随后赴江西、淮南、宣歙等地任幕僚,后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湖州刺史,知制诰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