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2:51

北征作品原文

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注释】

皇帝二载: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载:这是沿袭旧习,称年为载。

恩私被:恩赐独加于自己一个人,所以自顾身怀惭愧,指肃宗专门准许杜甫探家之事,而实际上肃宗此举是将杜甫遣放疏远,这里说的是门面话。

经纬:古时候,织布的织机上的直线叫经,横线叫纬,一经一纬便织成了布。这里是借指对国家大事的计划和措施。密勿:勤谨。

靡靡:迟迟。逾:越过。阡陌:指田间的道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青云:因杜甫当时身在山头,所以看云是那样的颜色。幽事,即下面说到的山中所见的景物。亦可悦,幽事原本可悦,但是杜甫一直是心怀忧虑,所以说“亦可悦”。

鄜畤(zhì):原本指秦时文公所筑的用来祭天的坛场,这里代指鄜州。望鄜畤:望杜甫鄜州的家。坡陀:形容山冈的起伏貌。

堕胡尘:指沉陷于叛军当中。及归:指从长安逃归至凤翔。华发:白发,是说自己由于悲愤,导致头发也全都变白了。

补绽:指补缀所用之物。

面复光:面容重新容光焕发。头自栉,主动自己梳起头来。

生理:生计。这时候叛军尚未完全平定,国家正处于万方多难时期,个人家庭的生计又从何谈起呢。

助顺:指帮助朝廷。善驰突:善骑射。

伊洛:流经洛阳的二水名。这里用来代指东京(也就是洛阳)。指掌,极为容易。西京,长安。

狼狈:这是追忆去年六月唐玄宗出逃四川的旧事,当时是仓皇出走,路上连要吃的饭都找不到,行至马嵬驿站时,六军又驻步不进,情形的确是“狼狈”。

桓桓:形容勇猛威武的样子。陈将军:即陈玄礼,称其官号是为了表示对其充满敬意。仗钺:护卫皇帝。忠烈:指对唐王朝的忠诚刚烈。这里是写马嵬兵变时,陈玄礼除奸的事情。

引用唐太宗事,一是为了激励肃宗,二是以此来增强大家收复失地,平定叛军的信心。唐太宗作为开国皇帝,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盛绩,贞观四年(630),唐太宗被“四夷君长”推尊为“天可汗”,当时唐王朝国事煊赫,威震天下,四海皆服,所以有“煌煌”句。

【译文】

肃宗至德二年的秋天,闰八月的初一大吉,我将准备要北行,去探望辽远迷茫的家室。这时国家正遭到危难,朝野上下没有安宁的时日。自思蒙受的恩德却感到惭愧,下诏允许我归回贫寒的家里。宫前门楼拜辞天子,惶恐多时也不敢退出。虽然我谏诤的风度不足,总怕君王有所失误。君王的确是一位中兴之主,治理国家谨慎又勤苦。东都胡人的叛乱还未停止,这是臣甫感到最深切的愤怒。挥泪留恋在君王的住处,路途中心绪很乱,精神恍惚。整个天地满处战争创伤,危难愁苦什么时候才能消除。

迟缓地越过田间小道,人烟稀少,萧条冷落。碰到的人大多是战乱中受了伤,有的痛苦呻吟,有的还流血。回头再看凤翔县,旌旗在斜阳里忽明忽灭。前面攀登重叠的秋山,多次又看见饮马的水窟。邻州的郊原好像进入地底,泾水穿过中间潺潺流去。山上的怪石像猛虎站立面前,苍青的层崖像怒吼震裂。今秋的野菊垂下花朵,古车在石板上留有轨辙。看到青云飘动,令人高兴,看到幽美的景物也感到喜悦。许多山果细小可爱,遍地杂乱地生长着橡栗。有的红得如丹砂,有的黑得像发亮的生漆。树木得到雨露的滋润,甜的苦的山果一齐结了实。遥想桃花源的乐园,更加感叹自己处世迂拙。翻上山冈望见鄜州,岩谷时而现出,时而隐没。我已行到水滨旁,仆人不在后边的山坡。猫头鹰站在枯黄的桑树上鸣叫,野老鼠拱立在乱穴。深夜路经杀人的战场,寒凉的月亮照射着白骨。当年潼关的百万雄师,惨痛的溃败真是太急遽。使得大半的秦州百姓,受到残害而死去。

我曾被俘堕入叛军,逃归时,头上全变成白发。过了一年才回到自己的茅屋,看见妻子的衣服前后缝补编结。一家的恸哭声应和着松声,泉水也一起低沉地呜咽。平生最宠爱的娇儿,皮肤的颜色已经胜过白雪。看见父亲转脸就大哭。他们身上污垢,双脚没有穿袜。床前站着两个小女,衣服处处补绽才刚刚过膝。海图坼散看不见波纹,旧的刺绣变得皱乱曲折。天吴紫凤的花纹图案,颠颠倒倒,拼凑在短短的袄褐。我的情绪极端不好,吐泻睡在床上已有几日。口袋里没有一点布帛,用来解救你们寒冷的战栗。画眉的粉黛把它打开,被帐整整齐齐摆列。瘦弱妻子的面色发光,痴心可爱的女儿自己梳栉。处处都学妈妈的样子,早晨梳妆随手涂抹。一会儿又擦红粉,画眉随意地越描越宽阔。回来和孩子们在一起真是欢欣,简直就像忘掉饥渴。问这说那争着扯我的胡须,有谁还能生气地斥喝?回想自己在贼中发愁的时节,情愿忍受杂乱的喧哗。刚刚回家姑且得到这点快慰,今后的生活还顾不上来说。

肃宗避乱异乡,蒙受风尘之苦,什么时候才能停用兵卒。抬头仰视天色骤变,一时感觉妖气已要散过。惨淡的阴风西北吹来,紧接而来的是借兵回纥。他们的国王愿意帮助唐朝,他们的民俗最善射杀奔突。送来的士兵五千人,放来战马一万匹。兵马精少为贵,四方佩服他们骁勇果决。借用的士兵个个像雄鹰飞腾,破敌胜过弓箭迅疾。肃宗信赖回纥能够成功,朝廷虽有议论也不敢说错。眼前洛阳可以轻易收复,攻拔长安也不在话下。官兵一致请求深入进攻敌巢,养精蓄锐就可以与回纥军一齐攻伐。这一仗打开青州和徐州的局面,放眼即可看到恒碣的大捷。秋天降下清寒的霜露,气象十分肃杀。战祸转为灭胡的时机,阵势已变成擒胡的岁月。胡人的命运岂能长久?唐朝的国运永远不会断绝。

回忆当年君王狼狈出走,事与古代的亡国之君有别。奸臣已被剁成肉酱,同伙作恶的也随着扫荡崩析。从未听过夏殷亡国的君王,自己主动杀掉褒妲。周和汉所以能够再度中兴,全靠宣王光武明智贤哲。陈将军威武严肃,持钺锄奸能振奋忠烈。没有你,我们就沦为异族,直到现在国家才复活。长安的大同殿是多么凄凉,白兽门是何等空寂萧飒。京城的百姓盼望君王驾临,兴旺的气象笼罩宫阙。我们有祖先神灵的保佑,我们的祭扫永不断绝。太宗开创的伟大事业,国基巩固,前途宏伟远大。

北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北征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秋。杜甫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后,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家,这首诗就是杜甫回到家中后,追叙此次回家的经历和感想以及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而作。由凤翔到鄜州需要向东北方向走,所以说“北征”。

杜甫之所以写《北征》:一是根据自己在途中的亲身见闻,写出战乱中人民生活的苦况,想要以此来引起唐肃宗的注意和关心;二是表达出自己对借用回纥兵的意见,以唤起唐肃宗的警惕。诗中广泛反映了当时“乾坤含疮痰”的真实画面,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看法,这时杜甫担任左拾遗,属于谏官之列,这首诗就是他的谏书,诗的格式写得也很像奏议。

这首诗长达七百字,是杜甫五言古体诗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全诗可分作五大段,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一直贯穿始终,全诗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结构完整缜密,描写细腻具体,表情曲折深刻,是杜甫诗中的名篇。

北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2】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倪其心)

北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3】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九月,完整叙述由凤翔(今属陕西)行在抵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家中情事及对时局的看法,是一篇精心结撰的大制作,当作于《羌村》诗后。因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故题《北征》。按《元和郡县图志》全程约七百里,途经崖谷出没之黄土高原,行期在十天左右。《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纪行之赋的,前此就有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潘岳《西征赋》,本篇在命名上参考了《北征赋》,而在首纪岁时、后叙行程则效仿《东征赋》《西征赋》,起句即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以示郑重,又若史笔然。

全诗分四大段。从“皇帝二载秋”到“忧虞何时毕”二十句,写辞阙上路。开头四句说明启程之日是在至德二载闰八月初一,目的是探家。因为一年多不知家中究竟,所以用了“苍茫”二字,既是长路漫漫的感觉,又是身处危急存亡之秋,对前途渺茫莫测的心情。进而说明在国事艰虞,朝野上下一片忙碌的时候,皇帝特许他回家探亲,使他深感不安。其实他知道皇帝这样做等于把他视为多余的人,心中也就更为不安。“拜辞诣阙下”八句,一方面,叙述他诣阙辞君时久久没有出来,这其间当然有一些内容,包括皇帝的谈话和他的谢恩,似不便直接写出来,所以用了一种吞吐的语言简单陈述,其潜台词耐人寻味——“虽乏谏诤姿”二句似含自责疏救房琯时态度不好的意味,又有自我辩解其善良动机之意。“君诚中兴主”二句也是半截话,杜甫诣阙应有对国事的谏议,但诗只笼统说,安史叛贼还在肆虐,小臣心头也很痛切着急啊。“臣甫”的字样,正是仿自奏议。总之,杜甫辞君这一席陈辞想必慷慨激昂,以至于走出行殿时还在挥泪,上路之后还神情恍惚。

从“靡靡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三十六句,写途中闻见。杜甫离凤翔经麟游、邠州、宜君到鄜州,在黄土高原上走了十天半月。虽说这一带当时已掌握在官军手里,但一路上遇到不少伤兵、难民,呻吟流血,战争的创伤宛然在目。——这当是当年四、五月郭子仪部从河东(山西)奉调凤翔途中,在三原、咸阳到武功的北面与安史叛军李归仁等部交战所留下的伤残后果。跳到本段之末,将到鄜州时“夜深经战场,残月照白骨”云云,则可能是去年(756)十二月郭子仪部与回纥联军大败同罗叛胡于榆林河等处,时斩首三万,所留下的尸骨。“潼关百万师”四句,则是见到战场白骨而想起去年六、七月潼关失守后关中人民所蒙受的那场巨大灾难,杜甫疑心这些白骨中即有他们的尸骨。(以上用廖仲安说)本段写途中见闻就这样以战争惨象始,以战争惨象终。然而,中间却有大段文字写邠州以北的高山深谷的自然景物:“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看到这些自然景物,简直感觉不到战争的存在——大山深谷中的这种景象,与现实社会景象间的反差太大,使诗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那个世外桃源,相比于桃源中人,自己的处境与身世简直糟透了。前人说此节文字“当奔走愁绝时偏有此闲人清眼,看景入微”(明钟惺《唐诗归》),其实不是什么“闲人清眼”,而是离乱人的情怀。“坡陀望鄜畴”四句写杜甫望到鄜州时的喜悦心情,此时诗人心急步急,仆人则心宽步宽,两下就拉开了距离,到水边低地回望仆人,他还在树顶的山道上呢。景如画出,而“犹”字写出心急。“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写夜深经战场之所见恐怖景象,加上磷火白骨,实令人发指。前五字全用平声,后五字全用仄声,音情异常。

从“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又三十六句,写还家情事。与《羌村三首》在叙事上互有详略,可以参看。杜甫虽然与家人分别只一年多,但这是兵荒马乱、九死一生的一年。自陷贼中,诗人的头发都花白了;在长安他曾想象妻子是“玉臂”“云鬟”,而回来看到妻子却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裳。接着是抱头痛哭,是喜极而悲、痛定思痛。“平生所娇儿”四句,写幼子宗武生来肤色较白,现在不免有点苍白,在杜甫想象中他是“未解忆长安”的,殊不知见面发现他有点懂事,见大人痛哭,也偷偷掉泪,而且背着墙壁,企图掩饰;看着他那双没穿袜子、满是垢腻的脚,诗人不禁感到心疼。再看他的两个姐姐,穿的衣服是拆补拼凑而成,才勉强遮得住膝盖;所拼布料原有的绣花图案——天吴(虎面人身的水神)和紫凤弄得上下颠倒了个儿,叫为父看了不知笑好,还是哭好。经过十天半月的旅途风寒,杜甫回家就大患流感,又吐又泻,一躺几天。然而他毕竟带了一些钱帛和日常生活用品回来,全家人可以稍稍改善改善生活,妻也好好打扮起来。“瘦妻面复光”反用了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非无膏沐,谁适为容”诗意,但不露痕迹,还巧妙地借女儿学母效颦、自作聪明地拿把梳子梳头、搽胭抹粉画眉,总之大人做什么她做什么,来衬托妻的梳妆活动。“痴女”犹言傻丫头,是一种很慈祥、很怜爱的说法。女儿学母化妆之际,男孩则爬上父亲膝上挽须问事,父亲也任其放肆,不忍制止。这段写儿女情态的笔墨,学习了孔融《杂诗》、左思《娇女诗》的写法,但作为一段插曲,置于万方多难的时代画卷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家子经历死生磨难后所得的一点重逢的喜悦,同时反映了人民共同的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从“至尊尚蒙尘”到篇末四十八句为第四段,是议论时事。表现出诗人到家后对国事的关注和忧念。先叙当时平叛借兵回纥事。回纥兵服色尚白,远看如同霜雪(《留花门》“连云屯左辅,百里见霜雪”),所以用“阴风”“惨淡”形容其来势。回纥即今维吾尔族,当时肃宗接受郭子仪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王子叶护领兵五千、战马一万来协同作战,肃宗对此寄予厚望,所以当时朝臣对此虽有顾忌,但又不能畅所欲言。杜甫肯定回纥兵的善战,但亦不主张依赖回纥。所以接着指出平叛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强调应把官军作为平叛主力,应在反攻中将后备的精锐部队全部开赴前线,在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后,就应开青徐(山东及苏北)、略恒碣(河北),直捣范阳,这和当时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名相李泌所见略同。惜乎肃宗未予重视,导致后来北方藩镇割据。然后以史笔肯定陈玄礼促使玄宗在马嵬处置杨氏兄妹一事,但将玄宗说得比夏桀、商纣、周幽王好一点(按“不闻夏殷衰”二句为互文,宣、光指肃宗),那贬斥也就可观。如鲁迅所说:“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法外,倒说有许多坏事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女人未必多说谎》)大同殿是长安兴庆宫勤政楼北门内的宫殿,白兽闼是西内太极宫的北门即白虎门,杜甫陷贼中是亲眼看到过这些宫殿的凄凉景象的,也深知长安人民盼銮舆重返的殷切希望,所以深信靠着人民的拥护和祖先神灵的保佑,太宗开创的大唐基业,一定能得到中兴。全诗以皇帝始,以皇帝终,首尾呼应,笔力庄重而结构极为严谨。

《北征》是杜甫五古的扛鼎力作,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后辉映。所不同者,《咏怀五百字》是忧乱于未乱之先,表现了老杜敏锐的政治预见;《北征》是思治于既乱之后,表现了老杜政治识见。一以贯之的,是诗中忧国忧民的火热心肠。两诗均以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交织进行,最能体现杜诗“善陈时事”的特色,前人谓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传记,固古今绝唱”(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周啸天)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