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一原文翻译赏析
前出塞其一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注释】
出塞:汉乐府曲名。
戚戚:忧愁伤心。故里:故乡。
悠悠:遥远。交河:地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蕃县。
公家:官家。程期:行军接防有规定的期限。
亡命:逃命。婴:触犯。
君:皇上,指唐玄宗。富土境:管辖的领土很辽阔。
开边:向外开拓疆土。一何:多么。
【译文】
愁苦地离开我的故乡,奔赴遥远的交河。公家规定我的行期,逃亡就要遭受灾祸的网罗。
君王已经富有辽阔的疆土,为什么开边扩土这般多!我弃绝了父母的恩德远行,忍气吞声地扛起干戈。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的曲名,是写边疆的战斗生活,杜甫用旧体来写今事,先写了《前出塞》九首,后写了《后出塞》五首。
《前出塞》写于天宝末年,它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从军过程,其中第一首写从军战士被征戍边的怨恨情绪。
“戚戚去故里”,言离开故乡的时间是长远的,精神上是愁苦的。“悠悠赴交河”,点明了出兵的地点。“亡命婴祸罗”,当时是户籍征兵,所以逃脱不得,如果逃脱,就要触犯法网,而且还要连累父母妻子。
“君已富土境”而又“开边一何多”,是讽刺语,也是《前出塞》的诗旨。开边扩土的战争,是国家安危的大事,应慎重考虑,诗人以此表示自己的看法,言人所不能言。
“弃绝父母恩”,结语黯然,引人同情。
前出塞其六原文翻译赏析
前出塞其六
【原文】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弓:拉弓。强:指坚硬的弓。
射人先射马:典出《射经·辨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头。”
限:限度。
制侵陵:阻止侵犯、侵略。
【译文】
拉弓就要拉硬弓,射箭就要射长箭。如果想射人,就必须先射其坐骑;如果想击败贼寇,就要先擒获其头目。杀人应该有限度,国家也自有其疆界。阻止敌军的侵犯,难道就是为了多杀敌军吗?
【赏析】
杜甫写有《出塞》诗多首,先写的九首题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题为《后出塞》。《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此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
开篇四句,饶有韵致,极富理趣,颇似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谣,既朗朗上口,又极具气势。“当”、“先”连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强调了作战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这四句如数家珍,好像是士兵在总结战斗经验,又像将军在训诫部下,给人以雄壮豪迈之感。但从整篇来看,此四句并非全诗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和铺垫,后四句才道出了本诗的主旨。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只为守边,而守卫边疆只为国家安定,并不是为了杀伐。挽弓射箭,射马擒王;都应以抵御侵略、保家卫国为限度,而不能乱动干戈,大肆杀伐,更不能为了拓展边界穷兵黩武,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侵略”的思想,是杜甫提倡的安边良策,它反映了诗人热爱和平、渴望国家安定的思想。
唐人的诗作中,以议论取胜的很少,而本诗却以议论高妙见称。全诗立意高远,气势宏大,富有哲理,自问世以来便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