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作品原文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登楼注释译文
【注释】
①锦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成都附近。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②《梁甫吟》:乐府篇名。《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译文1】
繁花靠近高楼更使游客伤心,万方多难之时独自到此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边飞来此地,古今变化有如玉垒山的浮云。朝廷始终稳定如天上北极星,西山盗贼休要再来骚扰相侵。可怜昏庸的后主还会有祠庙,日到黄昏我姑且咏唱梁父吟。
【译文2】
我独自登上高楼,近看繁花,却越发伤心。各方百姓正遭受苦难,我却登临在此楼之上。锦江秀丽的春色,是天地的造化。玉垒山漂浮的白云,不管岁月的流逝,依旧飘忽,依旧变化无定。圣朝的气运不会改变,就像北极星永远光耀无比;而边陲的寇盗,纵然垂涎我大好河山,终归是徒劳的觊觎。可怜昏庸的刘禅误了国家误了天下,只留下空空的祠庙。夕阳西下,我登临怀古,反复吟诵高洁的《梁甫吟》。
【译文3】
万方多难的时候,我独自登上高楼。高楼的附近繁花似锦,反使我这异乡客子触目惊心。锦江流水挟带的明丽春色,来自遥远的天涯地垠。玉垒山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往今来多少事变幻无定。圣朝的气运永不会改变,一如北极星亘古闪耀中天。西山寇盗空怀着觊觎,想要侵扰也终归是徒然费心。可叹后主刘禅昏庸误国,竟也有祠庙留存到今。暮色苍茫时我登临怀古,只好学隆中孔明将心爱的诗篇反复诵吟。
登楼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怀才不遇、无法为国效力的悲伤心情。这年是杜甫在成都的第五年。广德元年十月,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不久,吐蕃又大举攻唐。长安被叛军攻陷,代宗逃往陕州。虽然后来京师被郭子仪收复,但年底,吐蕃又接连攻占了松、维、保(在今四川北部)、剑南、西山等几个地方。国家灾难深重,战事频繁,诗人由此发出这番感慨。
首联先写诗人看见繁花感到伤心,接着说出原因,是由于“万方多难”,用因果倒装的结构,营造出突兀的气势。同时运用反衬的手法,借繁花写感伤,用眼前的乐景衬出心中的哀情。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万方多难”是题眼,也是诗歌写景传情的出发点。
颔联写的是诗人登楼之后所看到的景色,接上句“登临”而来。写景之中又有抒情,构建了一个辽阔、宏大的情境。前半句以锦江水为描写对象,写出江水汹涌而来的态势,开拓出一片宽阔的视野;后半句叙述玉垒山上浮云的飘忽起灭,意在说明世事的变幻莫测,从时间角度让人产生自由的遐想。天高地远,古往今来,构筑起一个涵盖时空的辽远的奇幻意境。
颈联是对现实时局的叙述,及登临之后产生的联想。这里着重叙述吐蕃侵扰之事。前句中的“朝廷终不改”是说大唐帝国还会延续很久,这是借长安陷落后又很快收复一事来说的。“终不改”是对上句“变古今”的反承。在后半句中,诗人义正词严地告诫觊觎之心不死的吐蕃:“不要再徒劳无功地前来进犯、骚扰大唐了!”话中一派浩然正气。
尾联借古讽今。后主,指蜀汉皇帝刘禅,因宠信宦官导致亡国。前半句诗人借古迹来抒发刘禅任用小人以致亡国的感叹,实际上是嘲讽唐代宗宠信宦官造成万方多难、寇盗相侵的局面。讽刺犀利、尖锐,意味深刻。最后一句说,万方多难的时局下,我却只能像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在日暮时分登楼吟诗。这是诗人在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感伤。诗人借这两句诗对朝廷的昏暗和自身遭遇的不行发出慨叹。语言婉转,讽刺深切。
本诗受到历代诗人的高度评价。清朝的浦起龙评价其:“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更是推崇有加:“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赏析2】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诗,此诗作于公元764年,其时作者寄居成都。诗以《登楼》为题,抒写诗人忧国爱国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细读此诗,体悟诗人的内在矛盾、困惑和信念,从而感受诗人的境界和志向。
全诗虽然满含悲凉之情,但气象宏伟,使人读后能够体味到诗人对在苦难中的祖国充满信心和热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由于成都军阀之乱未定,杜甫并未立即踏上还乡之路(而且以后再也没有能回到洛阳)。这时唐王朝内忧外患仍相当严重,当年(广德元年)十月,发生了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的事件;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得以还朝。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遂为吐蕃所有。翌年即广德二年(764)初,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正准备出陕谋生,二月即得严武再次镇蜀后的邀函,诗人于是重返成都。
此诗系有感于吐蕃入侵而作诗题取王粲《登楼赋》感时念乱之意。首联点明题意、笼罩全篇,“花近高楼”是即目春色,“万方多难”是时事政局--此四字内涵极为丰富,概括了大乱虽平,然藩镇割据战祸未息、宦官蠹政、吐蕃入侵,乾坤仍是满目疮痍。正因为处在万方多难之时,所以花近高楼亦不成乐事,适足引发伤心耳,此即所谓“感时花溅泪也。
次联紧扣“登临”,写登楼纵目远眺春色。锦江源出都江堰,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春色来天地”承首句“花近高楼”,犹言春色满天地,--“来”字拟人、化静为动,与下句“变”字对仗工稳。“玉垒”在今都江堰西北,为吐蕃侵蜀必经之地。盖自武后朝以来,唐与吐蕃和战不定,蜀西即是两间风云变幻的重要区域,即在去年,吐蕃就攻陷了川西三州,所谓“浮云变古今”自是就政局而言,这就与上句“春色来天地”写自然景物不同,织入了复杂的世事沧桑的感受。两句意境宏阔,也可以推广到整个国家局势。
然而爱国热忱使诗人决不愿散布悲观论调,而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寄予信心。“北极”即北辰,居北方天宇正中,其位置一定不改,此喻朝廷。所以诗人对入侵者发出义正词严的警告,“西山”指连绵于理县、汶川一带的岷山峰岭,为成都天然屏障,而吐蕃入侵首先也就攻占这一带地方,故诗以“西山盗寇”呼之。“莫相侵”者,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杜甫写此诗后数月,严武即率兵西征,拿下了当狗城(在今四川理番县)、盐川城(在甘肃漳县),同时遣将在西山追击吐蕃(严武《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的主力相配合,终于击退吐蕃的大举入侵。这是后话,而在写诗的当时,时局还较为严重,所以末联就本地古迹抒发感慨作结。
后主即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作为一个昏庸亡国之君,本来不配享受祠祀,但沾了先帝和诸葛亮的光,也附列于先主祠旁。诗人说这个的言下之意是,当今皇上即代宗毕竟强于后主,后主尚能享受祠祀,大唐基业更不会就此灭亡。但这种比法,本身就是对皇帝的一种不敬,盖代宗庸懦、宠信宦官,与刘禅有相似之处,使诗人感到十分痛切。《梁甫吟》是诸葛亮躬耕时爱唱的歌,这里借指登楼咏诗,也抒发了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一个“聊”字,反映了诗人空有忧国之心,而不能有实际作为的无奈。
此诗表现诗人在流寓中对国事的优念,情思沉郁,而境象壮阔,气势雄健,故忧而不伤;格律严谨而有流动之致(三联为流水对),历来评价甚高。清浦起龙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清沈德潜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集》)
(周啸天)
【赏析3】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已是诗人客居成都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十月便有吐蕃叛乱,攻陷长安,代宗奔陕州;虽然郭子仪随后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国难当头,战乱不断,诗人感慨万千,便写下本诗。
本诗写诗人登楼远眺,想到国家多难,兵戈遍地;想到古今变化如浮云,世事无常,不禁伤心悲愤。但诗人依然相信大唐政权不会被乱军毁掉。结句慨叹当今缺少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充满爱国激情。
首联点出题眼,起势不凡。“万方多难”为全篇之题眼,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诗人满怀愁思,登上高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伤心。在此联中,诗人以繁花反衬伤心,以乐景写哀情。在行文上,诗人先写见花伤心,再述万方多难的原因,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颔联紧承“登临”,写登楼所见之景。上句从空间角度开阔视野,下句就时间角度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这两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载,宏丽奇幻,境界阔大。
颈联正面叙写“万方多难”的时局,也是诗人登临所想。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诗人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诗人就登楼之所见、所想,发表感慨,用语委婉而讽刺深切。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这里,诗人完全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对唐代宗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以致酿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锐而深刻的讽刺。结句,诗人自伤寂寞,言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我只能像躬耕陇亩时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登楼吟诗。
本诗抒写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悲怆感人。
【赏析4】
此诗于764年在成都作。当时的唐朝始终处于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艰危情势下。杜甫登上高楼远眺,面对大好的春光、壮丽的河山,想到兵戈遍地、国家多难,又想到古今世事如同浮云变幻难测,于是悲从中来发为吟咏,他一方面忧念时局,一方面却依然对大唐国运充满信心,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末二句借讽刺宠信宦官昏庸失国的刘禅影射代宗,并感叹当今缺少诸葛亮式的人物,而有“亮才”的诗人自己,在昏昧的朝政下,也并不能为国效力,只能登登楼、吟吟诗、发发慨叹而已。这首诗寄意深远。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