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1:13

旅夜书怀作品原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作品

旅夜书怀注释译文

【注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岸:指江岸边。危樯:船上的高桅杆。

②星垂:星光下照。月涌:月亮倒映,随波流涌。

③飘飘:飞翔。

【译文1】

江上微风吹拂着岸边小草,深夜里停泊着高桅的孤舟。星光普照着原野多么辽阔,水中的明月随着大江奔流。名声怎能因为文章而昭著,做官却应因为老病而罢休。飘零的生涯和什么相似?就像茫茫天地里一只沙鸥。

【译文2】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岸边的小草,高耸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夜泊在江边。天际的星星垂向广袤空旷的平野,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的名声哪会是因为文章而显赫,解官撤职全是由于我衰老病痛的缘故。我飘泊游荡像什么?如同一只孤零零的小沙鸥。

【译文3】

微风吹动着岸边的细草,孤舟夜泊江岸,桅杆高高耸立。繁星低垂,原野辽阔,仿佛延伸到天边,大江东流,水面的月光似从江心奔涌而出。文章岂能使人博得声名,官职因衰老多病而丢失。这样飘忽不定像什么?就如同天地间盲目孤飞的沙鸥。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作品

旅夜书怀赏析评点

【赏析1】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决计离蜀东下。此诗作于舟经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途中。诗的前四句写夜晚舟中所见:微风吹拂着长满细草的堤岸,诗人乘坐的船孤独地泊在江中。茫茫的平原上,星点遥挂如垂;江水涌动,江中月影也起伏如涌。这四句,一写近景,一写远景。尤其是颔联,气象雄浑阔大,是杜诗中写景名句,并寄寓着杜甫苍凉无托的心情。诗的后四句抒情:杜甫胸怀经世大志,所以说名岂以文章而著;官实因论事而罢,偏以老病自解。如今到处飘泊,正像飞翔于天地之间、无家可归的沙鸥!胸怀经纶而落魄漂零如此,杜甫心中的悲凉该有多深啊!人们总将此诗的颔联看作写景名句,其实是诗人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不得实现以反语的形式表示极大的愤慨,同时也暗含着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孤凄潦倒之感。

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

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杆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

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着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

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竟在何处,诗人内心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周啸天)

【赏析2】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病卒,杜甫失去依靠,遂于五月携家乘舟离成都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而抵云安(今四川云阳)。此即舟行途中夜泊时所作。诗人乘一叶孤舟,挈妇将雏,漂泊远游,那心情是很凄苦寂寞的。前四句写旅夜之景,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虽是写景,但又不是纯粹描写自然景物,作者独有的感受也隐寓其中了。后四句书怀,也写得跌宕起伏。这八句诗,句句经典,真可谓“清诗句句尽堪传”啊!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本诗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但是,诗中描绘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好像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符,因而,又有人提出了第二种看法,即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年)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今属湖北)前行时所作。这之前,杜甫已在夔州停留了两年,中间还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料。这年正月,已五十七岁高龄的杜甫在离开夔州后,进入江陵一带。一路行来,杜甫追忆一生的坎坷经历,联系眼前所看到的腐败朝廷,写下本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细草在微风中摇曳,孤舟静静地停泊在月色之中,高高的桅杆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小草、小舟、月色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是诗人内心孤寂、忧伤之情的外在表现。颈联换成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半句写岸上,后半句写江中。诗人的描述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起一种雄伟的境界。也因此,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垂”、“涌”两字,把星月的精髓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小草、孤舟、诗人都变得极其渺小。这些雄浑的景象,如平野、大江、星月,映衬出的却是诗人自己孤独无助的形象,从中可见诗人暮年漂泊之凄凉。

后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含蓄抒怀,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半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后半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被长期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己的声名竟因文章而来。虽然此时诗人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休官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心中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诗人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到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作品

【赏析3】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但是,诗中描绘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好像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符,因而,有人又提出了第二种看法,即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今属湖北)前行时所作。这之前,杜甫已在夔州停留了两年,中间还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料。这年正月,已五十七岁高龄的杜甫在离开夔州后,进入江陵一带。诗人由一生的坎坷经历联想到朝廷的腐败,遂写下此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细草在微风中摇曳,孤舟静静地停泊在月色之中,高高的桅杆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小草、小舟、月色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是诗人内心孤寂、忧伤之情的外在表现。“危”,高;“樯”,桅杆。第二联换成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半句写岸上,后半句写江中,在诗人的描述中,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起一种雄伟的境界。也因此,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垂”、“涌”两字,把星月的精髓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小草、孤舟、诗人都变得极其渺小。这些大的景象,如平野、大江、星月,映衬出的却是诗人自己孤独无助的形象,从中可见诗人暮年漂泊之凄凉。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抒怀含蓄,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半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后半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被长期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己的声名竟因文章而来。虽然这时的杜甫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休官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心中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到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