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作品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
望岳注释译文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
②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赋予,汇聚。
③决眦(zì):眼睛睁得几乎裂开。眦:眼眶。
④凌绝顶:登上最高峰。凌:登上。
【译文1】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放眼望归鸟疾飞眼底更辽旷。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译文2】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青青的山色把齐鲁两地都覆盖了!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和俊秀。横亘的山姿,使南北晨光暮色判若朝夕,蒸腾的云气重重叠叠,令人心胸激荡开阔。凝神远眺,目送着归巢的飞鸟。总有一天我要登上你最高的峰顶,将周围低矮的群山一览无余,看群山匍匐在你的脚边。
【译文3】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青青的山色把齐鲁两地都覆盖了。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聚你一身,山南山北的明暗判若晨夕。山上云层迭起荡我心胸,凝神远望我目送着归林的飞鸟。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看群山在你脚下变小。
望岳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2】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后,在赵、齐(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此诗是作者途经泰山时所作,也是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首。诗从“望”字上着意,从远望、近观、细看的不同角度概括了泰山的雄伟峻拔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抱负和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青春年少所特有的阳刚气魄。杜甫曾作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首诗意境开阔、新颖,被人们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篇。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后在赵、齐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漫游。这首诗是游山东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篇章。全诗句句扣紧“望”字,从诗人眼中见东岳泰山雄奇壮丽的伟观,表现他对泰山高度的赞颂和无限的景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抒写诗人不甘平庸、努力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气魄极其宏大。
【赏析3】
杜诗以望岳为题者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首诗写望泰山,体属五古,中二联对偶,却不依平仄。作于开元二十四年诗人25岁“忤下考功第”(杜甫《壮游》)后、漫游齐赵之时,为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泰山古称岱山,坐落在齐鲁平原,在今山东泰安境内,海拔1500。余米,山势雄伟,壑谷幽深,松柏苍翠,植被青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秦皇汉武,历代帝王登极后都曾来此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秦皇泰山遇雨所封五大夫松,至今犹存。故又称“岱宗”,山下的神庙建制如皇宫。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司马迁、司马相如、陆机等都到过泰山,至今山道有“孔子登临处”的标记。由于上述原因,东岳泰山向称“五岳独尊”。无怪青年杜甫到此即有高山仰止之企慕。
诗以一问喝起“岱宗夫如何?”不称“泰山”而称“岱宗”,就是强调其在五岳中的领导地位,“夫如何”的“夫”字以语助传达出一种自我商度的神情,也就使人感到泰山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形容的。不是吗?--“齐鲁青未了”,齐、鲁是周代的两个诸侯国,而泰山山青、绵延不断,超越了两国国境,这还不伟大吗?“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这是大笔驰骛,得远望之色。
次联写泰山的高峻,所谓一山之中气象万千。关于“阴阳割昏晓”一句,通常讲作山阴即北面和山阳即南面昏晓不同,即光线的明暗不同,这是抠字眼的讲法。有人则根据实地观察的经验,谓“泰山坐北向南,山脚下可见东西两面山峦对峙,至斜阳西下,则东面山峦的西侧不见阳光,暗若黄昏;西面山峦的西侧光照正强,灿若初旭。此即公诗‘阴阳割昏晓’之谓也。此景唯黄昏时分始得见之,而诗中‘决眦入归鸟’句,足证杜公望岳,正黄昏之时”(傅庚生《百家唐宋诗新话》),这是以意逆的讲法,甚为可取。三联写黄昏望山中之景,山间暮霭蒸腾,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归鸟没入长空,叫人睁大眼眶搜寻,表明诗人选定的角度是从山下望山。
所以末联趁势抒怀,说自己定要登峰造极,从泰顶居高临下地望一望,那该又是一番境界,一番情趣吧。《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所本。
要知道这是杜甫在经历了“忤下考功第”的挫折后写成的一首诗,可一点也没有垂头丧气的感觉,这一方面来自时代的精神影响,一方面来自漫游生活尤其是眼前泰山的陶冶和启迪。在诗中,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象和积极开朗的内心世界是完美和谐地统一着的。诗既能大处着眼,又能小处落笔,而所有的描写都通向篇末的两句,即表现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操。故《读杜心解》谓:“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公集当以是为首。”--这是兼年代之早与气象之大而言的。
(周啸天)
【赏析4】
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是杜甫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杜甫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诗中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意蕴。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首联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在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远远就能望见它,足见其高。“青未了”意为苍翠欲滴的颜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之特点。
颔联描绘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都集中在了这座山上。“阴阳割昏晓”言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颈联写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时值薄暮,而诗人还在入神地眺望。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泰山之美。
尾联写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全诗总体上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诗人名片】
(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昔人谓之“诗圣”。其诗感时陈事,语重心长,世称“诗史”。元微之谓:诗人以来,无如子美者。右丞七律风骨最高,复饶远韵,允为唐代正宗。子美以雄健出之,正复驾乎其上,李诗以高胜,杜诗以大胜。后人称之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